欢迎您访问 最编程 本站为您分享编程语言代码,编程技术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81 - 沃尔夫冈-伊瑟尔潜在的有意对象--文本召唤结构

最编程 2024-04-16 18:32:17
...

伊瑟尔是德国文论家,接受美学的另一代表人物,他的理论特色是完全借用英伽登现象学文论和伽达默尔解释学文论的概念,将读者反应研究系统化,所以他的文论又被称作“反应研究”。

伊瑟尔的文论是从对两个问题的思考开始的:

1. 作品如何吸引读者去主动理解它?

2. 作品为这种理解预先提供了一种什么样的结构?

这两个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伊瑟尔认为作品之所以能够吸引理解者,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交流场所。作品为什么会成为交流场所呢?因为文本内部存在一个“召唤机构”,召唤理解者去理解它,去跟它交流。接下来就从这两个方面来简要叙述伊瑟尔的读者反应文论。

文学作品是一个交流场。

这是伊瑟尔在英伽登文论基础上的发挥。

1. 英伽登认为作品在阅读前只是普通文本,但在阅读过程中会被读者变成意向性对象,也就是审美对象,所以阅读前后是分割开的。

2. 伊瑟尔则认为阅读前的文本应该叫潜在意向性对象,阅读时的文本应该叫现实意向性对象,二者统一于作品当中。

3. 这样一来,作品就变成了一个从潜在到实现的过程,也就是变成了文本与读者的交流场所。

文本的召唤结构。

这是伊瑟尔综合英伽登的意向性关联物理论和伽达默尔的视域理论而得出的结果。

1. 意向性关联物理论认为作品里存在很多“未定点”和“空白”,伊瑟尔换了一种称呼叫做“空缺”,这些“空缺”召唤读者去理解。

2. 视域理论认为理解就是文本和读者各自突破自己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所以文本视域也在不断召唤读者去实现融合。

以上两种结构综合起来,就是伊瑟尔所说的“文本的召唤结构”。

总体来看,这种召唤结构是内在于作品的,那么与召唤结构相对应的最理想的读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伊瑟尔又提出了“文本的隐在读者”这个概念。

1. “文本的隐在读者”也就是“最理想的读者”,他的阅读期待跟文本的召唤结构完全符合,能揭示出文本的所有意义。

2. 事实上并不存在这样的读者,实际读者的视域与召唤结构必然存在差异,所以也就只能揭示一个侧面的意义,实现一种阅读的可能性。

对解释学文论和接受美学的整体评价。

1. 单纯从文论上看,它们合力实现了文学研究从“作品”向“作者”的转变。

2. 从哲学意义上看,首先它们实现了从传统文论非历史性思维向解释学文论历史性思维的转变,也就是说,传统认为作品的意义是确定不变的,而新文论认为作品意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永不停歇的构建过程。

3. 其次它们实现了从传统文论对象化思维向解释学文论非对象化思维的转变,也就是说,传统认为作品是一个客体,独立于读者的理解,但新文论则认为读者的理解是作品存在的方式,作品不是理解的对象,作品是理解本身。

4. 当然,解释学文论也存在问题,比如伽达默尔赋予“传统”和“历史”以极大权威,容易导致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姚斯的审美愉悦和审美痛感到底哪个才真正具有审美价值,这些都留待后来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