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 最编程 本站为您分享编程语言代码,编程技术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数学作业真有趣》阅读打卡 2

最编程 2024-04-20 18:31:19
...

回想上一次在简书平台写下关于刘善娜老师这本书的阅读笔记时,还是9个月前——2021年10月31日,真是羞愧啊!我终究还是"高估"了自己的"行动力",一直嚷嚷着要好好看完刘老师的四本书(《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把数学画出来》、《爱上我的课堂》、《倾听与反思》),却一直到现在都没全部读完。每本书都只随手翻了一翻,读了几页、读了几十页,然后就心安理得地束之高阁。

昨天心血来潮,又一次整理书桌和书架,发现这四本书被我压在厚厚的一摞书下面,《这样的数学作业有意思》一书的封面上甚至还积压了不少灰尘,用手轻轻拂去,心里充满了愧疚。痛下决心,这几天不但要完完整整地读完此书,还要扎扎实实地写下阅读笔记。

今天阅读的是本书的第一部分"追寻:探究性数学作业的诞生"(P2-P22)。

1

基点:周而复始的累

刘老师回顾了自己曾经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数学作业模式,印在心头最清晰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累。除了上课,其他时间几乎都花在批改作业-分析作业-订正作业上面了。学生被"作业"紧紧裹挟,几乎每个空暇时段都有作业的身影侵入。尤其是学习稍有困难的孩子,更是整日被"上交"、"订正"所牵扯。

老师们成了"监管者",饱尝作业批复的艰辛,也见够了因作业问题而师生间"剑拔弩张"的场面,每天的坏情绪似乎也都来自个别学生一再忘记作业和逃避作业。老师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充满了周而复始的劳累和无奈,却又找寻不到操作简单有效但深受孩子喜欢的作业践行方式。

此处,我深有同感。加上两个班的课后辅导,我一周满打满算有15节课,确实如刘老师所言,不是在批改作业就是在抓各种订正,批改完两个班的《学法大视野》至少需要两节课,这还是在只布置一页的家庭作业的基础上,如果前一天布置的作业稍微多一点,一般三节课就轻轻松松被占据了。再加之,每天少说有两节课,多则三节课或是四节课,这样一来,一天当中,除了上课批改作业,连备课的时间都没有了。如果遇上学校组织大型活动或者教研活动,往往要利用下班时间或者周末的休息时间来批改当天的工作,当老师哪有那么容易呢?

2

尝试:作业形式、评价方式多样化

内心的求变,让刘老师开始思考:怎样的作业模式才能既有助于"双基"落实,又能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呢?一是批量作业的减少,二是分层作业的运转。

分层作业,对应着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发展,刘老师一般分两个层面实施,称为每日一作业和小组周作业。

每日一作业,即每日一算(就是完成两道计算题,它注重基础的巩固)、每日一读(要求孩子们每天打开课本,将相关的例题和习题读一读。学有余力的孩子,则可以在数学书的基础上,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每日一题(每天由老师在黑板一角抄录一道题目,做与不做,孩子自己决定,不做绝不批评,做对的孩子则可榜上留名)。

小组周作业,靠的是两本接力本——计算接力本和难题接力本。本子都是大大的素描本,每个4人小组一本,各组自行设计封面。

3

再试:师生共写数学日记

刘老师对数学交流日记的大致定位是——通过日记的形式,对自己所教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对数学学习内容进行预习、复习或者反思,也可以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写出自己在数学学习上的困难之处或感兴趣之处等。

此处,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环节是刘老师写给家长们的交流信。因为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数学日记,所以刘老师在信中对数学预习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数学日记的撰写内容进行了规定。用这种方式进行家校互动,温和且坚定,最大程度地争取到家长们的支持和配合。

刘老师自己采用的是博客撰写数学日记,她说,这样既满足了部分家长了解孩子每日学习重点的需要,也可以让孩子和我一起感受教学中的喜怒哀乐。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海恩那个从中看见同伴的思考和想法,看见教师对同伴的评价,这种互动的收益,是纸质作业无法承载的。

师生同写数学交流日记这项作业很快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师生情感方面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首先说学生学习方面,①阅读与争鸣中提升兴趣②思考与探究中鼓励创新③互动与交流中深刻思维。再说教师教学方面,①教学反思留存"问题案例"②教学反思描绘"孩子影像"。

4

诞生:探究性数学作业渐成体系

尽管数学日记能展现学生个性化的思考,但有时这种没有限制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失去脚手架,变得无话可说。刘老师在思考有没有一种作业:既关注探究能力的发展,又能夯实基本知识和技能;既融入教师的有效导向,又发散思维、开放个性、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并最终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作业体系,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发展?

通过不断的实践,刘老师得出她所要探究的探究性数学作业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为核心,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而设计的有指向、有主题、承载着探究任务的数学作业。这样的作业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①有儿童的味道②与教材携手③功能最大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