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 最编程 本站为您分享编程语言代码,编程技术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读书笔记 - 认知觉醒:伴随身体的学习方法论

最编程 2024-04-30 15:57:40
...

书籍基本信息

填写书籍的基本信息,???? 新年充电 推荐书单

作者:周岭

类别:个人成长-认知思维

推荐指数:⭐️⭐️⭐️⭐️⭐️

简介:本书不保证你会成为学霸 但会让你对学习更有信心 在学习中,你是不是经常: 缺乏学习动力,只知盲目努力; 总是分心走神,沉迷娱乐信息; *时间失控,情绪波动无常…… 这些问题是我们学习被动落后的根源,但究其原因,它们都和大脑的工作特点有关。如果我们能从底层了解大脑的运作规律,就可以轻松巧妙地化解问题,并获取独特的学习优势。 阅读本书,你将通过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学等知识,了解学习过程中底层的学习规律和心理规律,从而获得更强的学习动力、更好的学习习惯、更优的学习方法。

阅读时间:10天

阅读笔记

阅读初衷

  1. 在终身学习时代,我需要一个能伴随一生的学习方法论
  2. 作为家长也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论来和孩子交流

上篇 - 学习的技法

第一章 大脑——学习的基石

三个大脑

三个大脑”发育成熟的时间不同。本能脑早在婴儿时期就比较完善了,情绪脑则要等到青春期早期才趋于完善,而理智脑最晚,要等到成年早期才基本发育成熟。如果不需要准确的数字,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它们分别在2岁、12岁、22岁左右发育成熟

  • 人类的大脑由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组成。本能脑和情绪脑没有智慧,但力量强大;理智脑拥有智慧,但力量弱小。
  • 人类有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这在现代社会体现为避难趋易、急于求成。
  • 虽然本能脑和情绪脑没有智慧,但它们拥有强大的运算能力和行动能力,只要理智脑学会驱动它们,我们就可以轻松走上学习之路。

获取耐心:耐心,是无坚不摧的学习品质

你一定幻想过自己有超能力。比如,某天你突然成为学霸,从此能轻松学会各种知识和技能,不仅每次能考第一名,而且才艺样样精通,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出尽风头,就像武侠小说里的普通少年经历一番奇遇后,轻松练成神功,然后过关斩将,做出一番成就。事实上,不仅你和我,这个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会这样幻想,因为每个人的基因里都有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的原始天性,所以每当遇到足够大的压力和困难时,人们都会不自觉地对那种不用付出巨大努力就能瞬间获得超强能力的快感心驰神往。

几乎任何学习都是这样,刚开始的时候进步很快(因为基础知识相对简单),然后速度会变慢,进入一个平台期。在平台期,我们可能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但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可能退步,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假象,因为大脑中的神经元细胞依旧在发生连接并被不停巩固,到了某一节点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当我们清楚了上述规律后,就能在起步遇挫或暂时坚持无果时做出与他人不同的选择:有人选择放弃,而我们继续坚持。同时,我们不会因自己进步缓慢而沮丧,也不会因别人成长迅速而焦虑。毕竟每个人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只要继续坚持,我们就能达到同样的水平。从这个角度看,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我们在欲望上总是急于求成。

我们在行动上总是避难趋易。

如何面对或者说如何解决?

  • 面对天性,放下心理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 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 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学习意义。

元认知

元认知,就是*别的认知,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

我们的理智脑虽然在学校里进行了大量的锻炼,但锻炼侧重的是“学习、理解、记忆、运算”这些方面的能力,很少涉及“觉察、反思、审视、选择”方面的能力。

如何获取元认知能力?

  • 增强学识,一个人掌握的规律越多,他就越有可能跳出无知的境地,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
  • 时常反思,反思不能只在脑子里进行,一定要将过程“写下来”——不仅要写下事情的过程,还要查找原因并制定改进措施。
  • 凝神呼吸,凝神呼吸的过程其实也是自我反观和控制注意力的过程。从本质上看,它和元认知是同一件事

第二章 清晰——学习的窍门

清晰:学习是一场消除模糊的比赛

由于意识处理信息的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它接收到的信息都是经过潜意识过滤和筛选的。换句话说,我们身体所感知到的绝大多数信息都不会进入意识层面,意识和潜意识的差距就会形成模糊。这种模糊让人心生迷茫和恐惧,而迷茫和恐惧又使我们的学习、情绪和行动遭遇各种困扰,继而影响我们学习的状态。

学习清晰:有一是一,消除学习模糊

  • 基因自我设计的第一原则是节能,它会努力诱导我们走低能耗路线,所以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在模糊的舒适区内打转。
  • 消除模糊,既是学习的目标,也是学习的方法,它们是统一的。
  • 无论是错题本还是进步本,这些工具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我们制造学习上的清晰。

情绪清晰:勇敢面对,消除情绪模糊

受苦比解决问题来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来得简单。这极符合人类不愿动脑的天性。

正视痛苦是消除情绪模糊的必然选择

记住,任何痛苦事件都不会自动消失,哪怕再小的事情也是如此。要想不受其困扰,唯一的办法就是正视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不给它进入潜意识的机会,不给它变模糊的机会;即使已经进入潜意识,也要想办法将它挖出来。所以,当你感到心里有说不清、道不明的难受的感觉时,赶紧坐下来,向自己提问。

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烦躁不安?是上台演讲、会见某人,还是思绪纷乱?

具体是什么让自己恐惧担忧?是能力不足、准备不够,还是害怕某事发生?

面对困境,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如果做不到或搞砸了,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一层层挖下去,直至挖不动为止。坦然地承认、接纳那些难以启齿的想法,让情绪极度透明。虽然直面情绪不会让痛苦马上消失,甚至短时间内还会加剧痛苦,但这会让你主导形势,至少不会被情绪无端恐吓。

“写下来”是消除情绪模糊的有效手段

正视情绪这件事不能只在脑子里想,你需要通过笔和纸或键盘将它们写下来,用文字的形式让它们清晰呈现,否则你很难从情绪的迷雾中走出来。

书写自己当前面临的负面事件,可以调动更多的理性资源帮助我们整理思路,使处理情绪思维的优先级暂居其后,同时,书写这一行为可以激活大脑皮层的语言区和书写区,使我们对当前遇到的负面事件有更为具体和清晰的认识,所以书写可以让负面情绪得到一定的缓冲,使人慢慢地恢复理智或理性。

行动清晰:敢于假设,消除行动模糊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困惑——平时在学校,学习效率还可以,可一旦到了周末,进入完全*的时间后,学习效率就会变差,甚至完全失控。比如你总想先吃点东西、玩会手机再写作业,结果一晃一两小时过去了,而且越往后越难进入学习状态,即使开始写作业,状态也会非常散漫,效率非常低下;或者一会儿想做这个,一会儿想做那个,结果什么都开始不了。

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人类面对不确定性时,会不自觉地逃避,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

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每天专门花一点时间对一整天进行规划,就像学校制定课程表一样,我们也要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细致的规划,达到不用思考可以直接行动的程度。

  • 列出当天所有要做和想做的事情
  • 按重要程度对所有事项进行排序
  • 根据当前所有可用信息把每项任务安排到具体的时间段里

日程规划注意事项

  • 一定要写下来
  • 不必机械地执行计划
  • 只规划自己可支配的*时间
  • 把休息和娱乐时间也规划进去
  • 要关注现实,精简欲望

第三章 专注——学习的核心

极度专注:专注是学习中披荆斩棘的利剑

  • 分心走神是我们的天性,因为大脑采用背景关联记忆的方法。
  • 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70%的精力要好。
  • 好的学习模式是,在做A的时候彻底关注A,在做B的时候彻底关注B,A和B两件事情之间有非常清晰的界线。

间歇专注:普通人掌握专注的有效策略

所谓间歇专注,就是只要开始学习就全力以赴,尽量保持极度专注的状态,哪怕保持专注的时间很短,也是有意义的;一旦发现自己开始因为精力不足而分心走神,就主动停下来调整片刻。

刻苦者看似无比勤奋,可效果却越来越差,过程中感受到的多是痛苦而不是乐趣,精力消耗严重,以致一旦放松就完全不想再次投入,他们更容易沉溺于舒适的娱乐活动。这是因为克服困难和抵制诱惑都需要消耗意志力,而此时,他们的精力已经快消耗光了。轻松者他们学习时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就停下来主动休息,这反而使他们精力桶的水位得到快速回升。

如果我们把精力水平高于70%的区域视为高效学习区,那么对比二者不难发现,轻松者比刻苦者的高效学习区要大得多

  • 与其用毅力追求长时间的持续专注,不如用“偷懒”的方式追求短时间的间歇专注。
  • 优等生们从不过度消耗自己,只要感到精力不足,他们就停下来主动休息。
  • 小块时间用番茄钟,大块时间用双峰模式,其核心都是间歇专注。
  • 一定要先做重要的事,让注意力形成正向的增强回路

在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你便能拥有强大的专注力。

第四章 反馈——学习的方法

进步小秘密:反馈、反馈、反馈

是否有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正是产生学习效果差异的关键。

持续的正向反馈才能真正激发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强大动力。因为人类强大的本能脑和情绪脑虽然没有思维、短视愚笨,时常沉溺于游戏、手机、美食、懒觉……但它们超强的欲望和情绪力量是非常宝贵的行动力资源,如果能让它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它们同样会展现强大的行动力,让自己像沉迷于娱乐一样沉迷于学习。

学习三剑客:关联、强化、提取

从宏观上看,学习的本质就是不断在知识之间建立连接。如果我们能跑到大脑内部去观察,也会发现,无论学知识还是学技能,其微观层面上的本质也是两个或多个神经元细胞建立连接并形成强关联的过程。

一旦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明白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痴呆症是怎么回事了——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开始断开,患者会逐渐想不起过去的人、事、知识和技能,甚至连自己的亲人都会忘记。

提取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属于主动学习:

  • 检查那些连接是否还在;
  • 对连接进行修复或强化。

学习金字塔:

1.关联就是围绕知识“修路”,强化就是把“路”拓宽,提取则是“检修公路”。

2.远离被动学习,主动进行测试、回想和教授。

第五章 匹配——学习的规律

难易匹配:攻无不克的学习之道

难度匹配

李晓鹏在《学习高手的三驾马车》一书中的回答非常值得参考。他只说了3个字:凭感觉。对此,他解释道:“不管你现在是什么水平,这一招都管用——就是凭感觉!那些一眼就能看出答案的题目,不用理它;一眼看过去就头痛、不知道在说什么的题目,也不用理它;只有那种大致能看出点思路,但又要动点脑筋的题目,一定要多做。这个就是中间地带,是你能够进步最快的地方。”

强度匹配

强度和难度往往是一体的。在面临困难又巨大的任务时,我们会下意识地产生恐惧情绪,不自觉地想要逃避,行动力也会急剧下降。为此,我们准备了很多应对策略,比如正视困难,将它们写出来,使之清晰;比如将大任务拆解为小任务,小到愿意行动;再比如精简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总之就是想办法降低任务的难度和强度,低到让自己几乎没有畏惧感。因为保持继续学习的意愿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速度匹配

·能用一分钟做完的事,绝不花两分钟;

·一旦投入学习,就直奔目标,快速进入状态;

·用学校考试的标准来做家庭作业;

·刻意提高阅读速度,强迫自己集中注意力;

这些快速的习惯会把他们带入极度专注的状态,让他们在学习时能聚集穿透问题的能量,所以他们不仅学得更好,还能留出很多时间让自己检查、复习、拓展,甚至放松、娱乐,以此保持优势的正循环。而普通人习惯在学习途中慢慢悠悠、磨磨蹭蹭,半天进不了状态,即使开始学习了,也极容易分心走神。这些都是因为他们缺乏“快速”这个意识和技巧。

快速和优秀之间似乎存在一种因果关系,但这种关系这样表述才更加准确:一个人不是因为学习好才动作快,而是因为动作快才学习好。归结起来,我们在心态上要“慢”,允许自己在舒适区边缘慢慢拓展;在动作上要“快”,要求自己熟练、迅速。想透了这些,我们就能让自己正确的学习之路变得更加清晰可见。

周期匹配:顺势而为的学习“外挂”

20世纪初期,德国内科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和阿尔弗雷德·特尔切尔教授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发现人体中存在一个神奇的生物节律,它包含体力、情绪和智力三个要素,其中体力周期是23天,情绪周期是28天,智力周期是33天。

比如,当高峰期来临的时候,你可以挑战那些重要或困难的任务,而不会在这个时候稀里糊涂地玩耍,白白浪费了好时光;等低谷期来临的时候,你也会放弃自我对抗,主动降低任务难度,避免应付复杂关系,或者干脆给自己放个假,等能量积累够了再重新出发。

在别人眼里,这或许是莫名的兴奋或消沉,但在你眼里,却是上行或下行的趋势:你知道自己处于什么位置,知道自己将要往哪里去,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握中。

  • 人有生理的高峰和低谷,要顺势而为,不要盲目对抗。
  • 通过记录,规律将显现出来,自己就多了一个特殊的“学习导航仪”。

节奏匹配:集中火力的突围策略

突破学习障碍的要领就是掌握好学习节奏,在起步阶段或遇到核心困难时,要刻意集中火力向一个点进攻,直到彻底把它拿下,这样反而会使学习整体变轻松,而不应反复逃避或全程保持不温不火的节奏打消耗战。

在没有完全投入的情况下,在没有突破有利速度之前,我们不要轻意抱怨、苦恼、愤恨、纠结,因为一旦突破了有利速度,原来所有的问题就会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我刚学会骑自行车的那一瞬间,方向、平衡、协调,突然间都不是事儿了,因为起始速度足够大。

如何突破有利速度?

  • 要目标明确,方向专一
  • 要火力全开,全力投入
  • 舍得投入,善于借势

刻意练习:破解难题的万能口诀

“正确的方法”通常包含以下四个特征。

  • 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 练习时极度专注
  • 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 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1.清晰、专注、反馈、匹配既是刻意练习的四要素,也是破解学习难题的万能口诀。

2.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是黄金圈法则的三个层次,其中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下篇 学习的心法

第六章 心理——学习的动力

意义: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 “学能力”而不是“学知识”

    • 人生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不得不走的路,一条是自己想走的路。为了自己想走的路,我们通常需要先走那条不得不走的路。
    •   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在学校里学习其实是有意义的——为了走那条“自己想走的路”,我们得先从“不得不走的路”中获取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还包括获取知识过程中应具备的抗干扰能力、抗压能力、应对困难的能力、掌控*时间的能力以及转换视角获取积极情绪的能力等
  • “学未来”而不是“学现在”

    有时候我们差的不是学习成绩或学习能力,而是目光所及的范围!

    事实上,不仅我们会感受到这种困惑,全世界的青少年都一样。比如《行为设计学:让创意更有黏性》中的高中代数老师迪安·舍曼就经常遇到这种问题。一些九年级的学生无法体会直线方程的标准形式到底有什么用处,总是会问:“我们什么时候才会用到这个?”他一度感到非常烦恼,最后干脆这样告诉学生:“永远不会,你永远都不会用到!人们练习举重,绝不是为了哪天有人硬要把他们摁倒在地、胸口再放上哑铃的时候能举得起来,而是为了能够在打橄榄球时放倒防守前锋,是为了能扛得起煤气罐,是为了能把外孙高举过头顶,而不至于在第二天肌肉酸痛。你做数学题,是为了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让你将来可以当个优秀的律师、医生、建筑师或者家长。数学就是思维的举重训练。对大多数人来说,数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层次:你的学习在第几层

NLP逻辑层次在学习成长上的呈现

我们应该自上而下地努力,从寻找意义和身份建设开始。

一旦我们清楚了全局框架,就可以变成“*人”。在遇到问题时,我们就能主动放弃情绪化的抱怨,勤努力、找方法、做选择、建身份、明意义

身份:改变自己的终极力量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高声吟唱的口号,有些口号内容境界高的离谱,所以通常都会把这种行为理解为形式主义,但是随着自己阅读的增加,我不仅不再有这样的念头,反而觉得这种做法十分高级,因为我知道这种行为触及了我们人类成长的终极力量——心理建设。

身份—过程—结果

我们一开始就应该正视自己的心理建设,正视自己的身份建设,把潜意识的心理改造放到桌面上。毕竟在现实生活中,就算你不告诉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内心也有一个默认的身份存在。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以养成阅读习惯为例

如何进行身份建设

学会---假装。因为潜意识的学习方式是不断重复

语言:好好学习从好好说话开始

  • 语言和思维之间其实是双向车道。改变你的语言,就会改变你的想法。
  • 说积极的话,不说消极的话;说和善的话,不说刻薄的话;说开放的话,不说绝对的话。

第七章 心态——学习的视角

期待:降低期待,无往不胜的学习心态

  • 扩大心理容量

    • 主动审视自己的心理容量是否足够大,把那些自己感到为难的事情提前纳入自己的预期,这样就可以轻松走出舒适区而不觉得难受。
    • 准备多做一些,一旦任务减轻就会惊喜;试图少做一点,一旦任务增加就会痛苦。
  • 降低心理期待

    • 我们生活中的多数烦恼都来自对自己和他人的过高期待
    • 主动削减欲望、降低期待的目的在于让自己丢掉精神包袱、轻装上阵,毕竟焦虑只会让我们停滞不前。
    • 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降低期待,允许自己一次只做好一件事,允许自己在开始的时候进步缓慢,甚至反复失败,允许自己花更长的时间去练习,就能学成或做成这件事情。
  • 做最好的准备,做最坏的打算

视角:转变视角,走出困境的神奇魔法

一个人如果整天做自己不想做但又必须做的事情,日子就会变得灰暗无趣。然而面对压力,我们真的就只能承受吗?未必。或许我们的情绪和注意力只是被事情本身给束缚了,因为困难和压力总能把人的情绪和注意力抓得死死的,让你很难看到其他角度。

所以,当你遇到那些“不想做但必须做”的事情时,只要在心里默念一句“咒语”,就可以让自己跳出事情本身。这句“咒语”便是“我并不是在做这件事,我只是在做另外一件事”。

事情本身并不重要,我们只是在通过它获取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在心理学上,这个方法叫作“动机转移”。

为什么我们总是不快乐?

因为人有负面偏好,所谓负面偏好,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对坏事的反应要强于对好事的反应。

很多人有类似“在公共场合或他人面前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害怕一旦说错会被别人笑话”的烦恼,其实这就是负面偏好的自我保护功能被激活了,因为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对我们来说是安全威胁。事实上,这种担忧完全没必要。因为每个人都有负面偏好,所以大家最关注的人永远是自己。换句话说,没那么多人关注你,不要总觉得自己站在聚光灯下,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在被别人观察。得到别人的关注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很在意,其实别人早就忘了那件事。所以,只要我们想通了这一点,就会活得更轻松。

兴趣:那些只凭兴趣学习的人都失败了

促使我们成功的核心其实不是“兴趣带来的喜欢”,而是“擅长带来的成就感”。

人是爱自我解释的动物。擅长的时候,我们就说自己喜欢;不擅长的时候,我们就说自己没兴趣。如果你真的决定做一件事,最先考虑的应该不是自己有没有兴趣,而是自己是否擅长做这件事。所以,在自己还不够擅长的时候,不要轻易贴上不感兴趣的标签,而应先逼迫自己努力一把。

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到了某个阶段总会变得很难,这个时候兴趣救不了你,但是成就可以。所以,在最艰难的时刻,更好的选择不是因无趣而放弃,而是逼迫自己努力跨越障碍。等你冲破那段黑暗时刻,收获了成就,就可以骄傲地继续走下去。毕竟谁都可以喜欢某件事,但擅长某件事则需要努力才能办到。

兴趣的正态分布:

打卡:莫迷恋打卡,打卡打不出学霸

事实上,打卡这种现象背后藏着一个隐蔽的心理机制:动机转移。

  • 动机转移,动力扭曲

    • 为打卡而降低执行标准
  • 认知闭合,效能降低

    • 一件事若迟迟没有完成,心里就总是记挂,期盼着早点结束;此事一旦完成,做这件事的动机就会立即趋向于零。
  • 两个策略,轻松改变

    • 用记录代替打卡,每次学习后只做行动记录,不做打卡展示,把学习过程记录下来,既可以看到自己的学习轨迹,又便于每周复盘
    • 我们在设置任务时要使用新策略:设下限,不设上限-------《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

第八章 环境——学习的助推

现实环境:学会“偷懒”比努力更重要

镜像神经元

我们的生活环境决定了自己每天要见哪些人、做哪些事,这些人和事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言行,因为人类大脑中有镜像神经元,它会让我们无意识地模仿身边的人和事,所以若是周围的人经常做某些事情,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学着做。

真人实操则能让人听到、看到、触到,甚至是闻到、尝到,从而让人在心里强烈地希望自己也能变成那样,这就是镜像神经元和潜意识的力量,所以无论劝别人还是劝自己,让自己成为榜样或让自己身处理想环境,都是更优的选择。

因为我们很难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表现出高于所处环境的言行或追求,我们只会在当前环境中保持最舒适的状态。

信息环境和贴身环境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诞生以来,我们便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便捷时代。但信息便捷是一把双刃剑,它至少在两个方面极大地干扰着我们的注意力。

一是信息爆炸了,但知识并没有爆炸。海量的信息不仅增加了我们甄别、筛选知识的难度,还让我们随时随地处于高刺激的即时信息和浮浅信息的包围中。

二是被称为人体新器官的智能手机,随时可以把我们的时间撕成碎片。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具有适应性。一旦大脑习惯了高频率的快感和刺激,它就很难容忍长时间没有新奇性的东西,只要当前的活动稍微有些无聊,或者有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我们的大脑就会想从这些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孩子的年龄越小,他在这方面受到的影响就越深。所以,一个经常刷短视频、沉溺游戏、热衷于谈恋爱、对八卦话题感兴趣的孩子,在面对诸如阅读、钢琴、舞蹈、书法、绘画等相对枯燥的活动时,会更倾向于走神和放弃,而那些从小受到严格管教的孩子则更倾向于专注和坚持,因为他们的大脑从一开始就适应了低刺激的活动,而学习活动几乎都是低刺激性的。

大环境借势,顺流而行

孟母三迁的典故早就告诉我们:移动到更好的环境中是借力“偷懒”的上上策。

小环境借力,主动掌控

那些看起来有强大自控能力的人并非真的比常人更自律,而是因为他们会尽量避免置身于充满诱惑的环境中——这才是他们保持自律的真正“秘诀”

  • 跳出空间
  • 跳出时间

精神环境:用阅读打造*的朋友圈

阅读,拥有高密度的思考

阅读可以让我们的思维随时与*的思想交锋,对一个主题进行深度全面的理解,并与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关联,这种状态在平淡的生活中是很少有的,但是只要拿起书本就可以马上拥有

阅读是一个技术活

  • 读书要先学会选书,在初读的时候,要让兴趣、难度、需求三者尽可能同时匹配。

  • 阅读是为了改变,阅读只是整个过程的开始,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实践比阅读本身更加重要

  • 高阶读书法

    • 要特别注意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关联
    • 读写不分家
  • “无用之书”和“有用之书”

    • 读“有用之书”让人变得更强大,读“无用之书”使人变得更完善。而什么时候需要变强大,什么时候需要变完善,需要看我们所处的人生阶段。

生理环境:想要学习好,运动少不了

书评

人生有两条路要走,一条是不得不走的路,一条是自己想走的路,为了自己想走的路,我们通常需要先走那条不得不走的路。

本书专注学习方法论,提升了很多认知,值得一读

将想法变得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