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 最编程 本站为您分享编程语言代码,编程技术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探讨刘松的《认识时、分》课程:时间与钟表的关系

最编程 2024-08-02 17:33:01
...

一位同事拿着《认识钟表》的教学设计找我研讨,说实话我不是很懂这节课该怎么上,老规矩,我决定先研究一下教材。研究发现,在培智学校教材和普通学校教材中,基本上都是把认识时间分成了三节,第一节认识钟面,会读整点,第二节认识时分,会读“零时”,第三节认识时分秒的转换关系。引起我注意的是,在培智学校课标中,认识时间归在了“常见的量”,而在普校课标中,认识时间属于“综合与实践”板块。仔细分析钟表与时间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知识与能力,确实只有“综合与实践”才能统括这一块的内容。在研读教材的时候,循着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的思路,我开始思考,“时间”到底属于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中的什么类别?稍加思索,便有些头大,因为我发现它包括了所有类别,认识钟面属于智慧技能,会安排作息或按照时间表作息属于认知策略,听闹钟、钟面也包含言语信息,制作钟表包含动作技能,守时是态度……如此庞杂的内容,我不得不思考,认识时间最核心的学习内容到底是什么,于是冒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钟面是12个数字?为什么时针短,分针长?顺时针方向为什么会这样子规定?

带着问题我从网络上检索,思路逐渐清晰了起来。人们对于时间的认识,是由粗到细的,最开始人们只是知道白天黑夜不一样,后来发现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的时间,似乎没变过,古代研究天文的天才,竟然能规定出这个时长就相当于现在的一昼夜24小时。就中国古代而言,把这24个小时等分成十二个时辰似乎已经够用,再加上“四刻”,基本够得上从前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对时间的精度要求,譬如“午时三刻”午门斩首(误)……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把一昼夜的时间与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联系了起来,规定一个“平太阳日”为24时,以60进制(为什么是60进制,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换算,时间计算精确到了秒,规定为一个平太阳日的1/86400。至于发现地球自转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不一定一直是24小时,就依据铯原子的振动,对秒进行了新的定义。这是后话了,但并没有改变时间规定的本质。

前述三个问题得到了解答:为什么钟面是12个数字?答曰并不是12个数字,而是十二等分,为了计时更精确,又按60进制换算,所以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为什么时针短,分针长?因为分针走的格子多而小,长一些才能让人读表更清楚走到了多少分。为什么顺时针是现在这样子规定?因为钟表从古代日晷发展而来,依靠太阳照射的指针影子转动方向来计时,太阳东升西落,影子反过来转,就是现在的这个顺时针方向。钟表转动方向随了从前的古老传统。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教时间,教钟表,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才能说是把握了数学学科结构中最基础的定义、原则、方法、观念等?——经过前述分析,在我看来,钟表上最核心的不是数字,而是十二大格,六十小格,以及“场外信息”,一昼夜就是24小时。学生如果具备一昼夜就是24小时的常识,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多长时间可以做多少事,就可以说是把时间问题学到位了。

经过上述分析,我们再来看当年刘松老师《认识时、分》的一节课,似乎可以读得更懂一些。








在我看来,本节课最关键的部分是开头部分的导入,让学生通过走路、观察龟兔赛跑,体会到了“同时开始同时停止”,体会到了分针时针同时开始转动,分针60小格,时针1大格,自然而然地领会了1小时等于60分。为后续的时间换算铺平了道路,而且这个过程,符合时间规定的本质属性——事实上,只有一昼夜时长是由地球自转决定的,时、分、秒是由人根据需要去划分出来的,重要的是“等分”与“同时”——一个钟表上,可以没有数字,指针可以同长短,但必须要有等分的格子,以及固定的1小时等于60分。

回到咱们的培智学校课堂,时间的学习内容,首先是白天黑夜,早晨晚上,上午中午下午,其次才是钟表的认识,时间的读数,以及作息安排的制订与遵守,应该说符合基本的认知顺序。如果在最初的学习过程中,打好基础,“辨别”白天黑夜,辨别早晨晚上,习得具体概念“白天黑夜”,知道一个白天一个黑夜加起来就是24小时,在学习钟表的时候,就有了重要的前备知识。至于钟表上长针、短针、数字、顺时针转动,学生知其然,如果不知其所以然,就还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知识,而没有把能力习上身(化用廖姐姐语)。回看刘松老师的这堂课,把复杂的钟表与时间问题层层铺陈开,把五大类学习结果完美融在了一堂课中,而且为后续时分秒的学习奠基,其功力让人叹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