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 最编程 本站为您分享编程语言代码,编程技术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内心对话:接纳自我,精彩瞬间的顿悟

最编程 2024-02-07 21:16:03
...


1 生命,有无限的可能!

2 吸引力法则说明了我们内心意愿的强度以及想象力在某一领域可以吸引或影响人、事、物。

3 我们并未意识到充满冲突的生活是在不断提示:我们误解了自己。

我们与冲突的自我并未达成和解,正是我们自己选择了问题的发生并不断滋养着问题不断生长。

我们正是因为无法真正转化痛苦的种子,身心才会迫不得已动用一切不适来向自身传达信息。

4 “我”是智慧的存在,“我”的追求不限于房子、车子、票子,更是为了平衡、真实、经历、成长等,这些有时也需要通过问题与冲突的发生来实现。

5 还有很多因为我们的错乱、无知、不接受、不面对而导致的障碍……那么,如上所述,我们主动或被动、无知或智慧地创造了种种病症,仅仅如此吗?这是不可改变的吗?如果是这样,我们知道这些又有何意义?

是的,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是问题的创造者,同样也是问题的真正解决者。

6 问题、冲突与障碍的存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们的错误认知、态度及做法。

我们应该通过认识自己本来的样子、认识我们与问题、冲突的联结以及它们的存在目的、发生原因、运作规律等,从而做回自己的主人,让自己的生命发出耀眼的光芒。

只有那时,我们才会真正意识到:所谓的幸福,就是与自己的内心和解,与生活和解,与自己和解,获得身心灵的深度疗愈。

7 自我问题的解决即与自己和解,而与自己和解的真正意思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实践,恢复和谐的关系,给自己创造让一切事物有个新的开始的可能性机会。

与自己和解,不再与自己和这个世界拧巴,主动理性分析原因,然后一点点地去试着打开另外一扇窗。正所谓,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愿我们每个人都学会与自己和解,都能够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8 生命是奇迹。生命蕴含着一切,并借助一切展现着自己。

9 有很多人并不认识生命,人们通常会非常狭隘,常常只把自己当作生命体,生命的体验对我们来说只是“活着”而已,“活着”对我们来讲又是理所当然以及自然自动获得的,我们并不懂得它。

10 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探索并全身心地经历和投入,发现其内在的美和奥秘。甚至,我觉得生命只是一种流动,就如同水,我们生活的态度是个容器,拿什么样的容器盛装它,它就会呈现什么样的状态。

11 我们活着、学习、工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然而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像是上了发条并定时的闹钟一样,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别人需要什么或喜欢什么,我们就努力地朝着别人的期望努力,带着疲惫或不甘,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我们一切的作为似乎都是为了别人,为了别人的接纳、认可甚至赞誉而活。

12 我们为了父母和他人,为了社会约定俗成的标准,不断地一层一层地放下自己。

首先放下天真无邪,然后放下勇气和*,接着放下热爱,最后放下自己。我们连自己都放下了,还谈什么“活着”呢?是谁在活着?

13 “知行不合”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就是我们常常出现的明知道事情该如何,却又总是做出相反的作为或不作为的现象。如:像我先生那样,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他仍然吞云吐雾,乐此不疲……

14 知道不可,知道错误,但偏偏控制不住地要去“触犯”。

有没有这种可能:我们的“知道”是“知道”,而“行动”是“行动”,也就是说它们是两个体系,它们在各自运作,“知道”和“行动”没有必然的关联,“知道”以为的对错,未必可以是“行动”的指南。“知道者”和“行动者”也是两个人,如此,“知行不合”便很正常。

15 头脑的“知道”也是与行为分离的“知道”,它的“知道”以外必定还有很多的不知道,它永远都无法知道全部;同时,头脑的“知道”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知道,真正的知道必须是“行动合一”的,正如王阳明所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16 那个自以为“知道”的头脑对其全然不知,从而带领我们进入无意识的循环中。是的,当我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带有与““行”相合的意识的时候,那些明明知道不可为又总是不断重复的事件就无法避免。

所谓带有意识,即要知道我们自己的内在到底发生了什么。

17 我们无意中所做的很多上瘾行为就是为了掩盖我们内心的不安,也是为了舒缓自己的内疚。

18 内在的真相,说到底仍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存在的意义。

19 情绪来了,走了,又来了。

20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是情绪的主人,到后来情绪却成了我们的主人,多么可怕!

21 情绪是内在感受的外在表现,它并无好坏对错之分。但它不是可以忽略的淡淡感受,它是一种心理有所牵绊和不平的表现,是一种吸引我们关注的状态。

情绪可以使我们向内看,也可以使我们向外表达自己。

向内看,需要看到我们内在的纠结和不平衡。向外表达,需要表达我们真实的感受。

22 中医所讲的“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就是说任何情绪太过度的时候都会伤到我们身体上相应的部位。这个相应部位所呈现出的病症实际就是在以此吸引我们的关注。

23 问题发生的同时,方法已经诞生。

24 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统一起来,才是完整的健康。

25 《黄帝内经》里有句话说“言不可治者,不得其术也”。我们的先人认为,任何病症在发生的同时,治它的方法同时也已经诞生了。所以,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治疗种种“病症”。

26 人云亦云,我们成为傀儡。

27 犯人只觉得自己的血在一滴滴地流出。滴完三瓶,他休克了,滴到五瓶时他死亡了,死亡症状与因放血而死相同。

可实际上他一滴血也没有流!

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强大作用。也就是说,如果被暗示者相信某件事情是真的,那么无论他所见到的物理层面上的实况如何,但被暗示者的内在状态认为那就是真实的,并且通过内在认同会表现出可见的物理效应。

28 若要减少依附,增强自控能力,那就要去做自己的主人,如此才能听从内在的声音。切记不要盲目听信他人的标准,纵然他人的标准确实被他们自己经历和验证过,但那也只是他们自己的,而不是你的或者我的。

29 世界是千差万别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DNA排列组合都是独一无二的,更何况再加上我们每个人所处的环境、行为习惯及心理状态等的差别。更重要的是,生命充满了无限的可能,生命从来没有既定的模式和框架。

30 一直以来,我们很想得到一个外在的标准,一个不变的真理,但这往往是徒劳的,这样的期待只会让我们无助盲目地沦落于生活及生命之流中,永远也找不到真正有效和不变的“通用法宝”。因为真正不变、真正有力、真正有效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在潜意识!

31 我是谁?从大部分人的认知和理解来看:“我”包括我的身体、我的情绪、我的头脑、我的理想、我的身份、我的名字、我的角色、我的归属、我所拥有以及其他可以想到的种种,这些是“我”或者归“我”所属。

32 “存在”和“无限”。

“我”并不局限于我们能想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有形或无形的某种东西,而是一种存在的状态,是一种无限可能的状态。基于这样的本质,当我们有意或无意地局限自己、扭曲自己、丢失自己、忘记自己的时候,便已是“畸形”,从而在身心等各方面引发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是警钟,是调节器,是安慰剂,抑或是自我欺骗的工具……

33 我们之所以痛苦,不是事件本身给我们带来痛苦,而是因为我们对自己所做事情的结果和与事情有关的其他人给予了期待。

其实,放下期待就等于放下了失落,这样可以免除很多自己亲手创造的痛苦。

34 “苦”的是谁呢?是心灵、意识、念头。很明显,“苦”不在身体上,它不是经由生病本身带来的。

生病所承受“ 痛” 是直接经历的“ 痛” , 但它不是最“痛”,我们对生病本身的恐惧才更“痛”,是超越身体之痛的“痛”,是一种被创造出来的“痛”,谓之“苦”。可怕的是,“苦”往往再次创造一轮新的“痛苦”。

35 “受暗示性”主要指对外界(如语言、信息等)刺激的认同及反应的敏感性,其作用机制主要存在于潜意识中。

每个人都有受暗示性。这就是为什么积极的思想、意念具有积极意义的原因。如果我们老说消极负面的话语,我们的潜意识往往就会认同并对此做出反应。就如上面的实验:当收到自己脸上有可怕伤痕的信息后,心理上随即产生别人会歧视自己的感受,即使那个伤疤并不存在。

36 如果我们对外界信息缺乏探究,总是全盘接受,那么我们就很容易陷入混乱,很容易为各种信息干扰打开大门:因为我们的周围总是充满各种各样的疾病、流言、舆论暗示,即使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方法不对,它们的进入更会使我们无助。

37 “潜意识”这个家伙,它的词汇中没有否定句,也就是说它听不懂“不”。当我们说“不”的时候它会忽略不计。如,“我不紧张”,潜意识会理解成为“我紧张”;“我不悲伤”,潜意识会理解成“我悲伤”。所以当我们需要对他人和自己做心理暗示时一定要掌握这个技巧:尽可能别用否定词,应该说成“我放松”“我自如”“我平和”“我幸福”等。

“潜意识”需要被引导,经由我们的引导它可以创造无限光明,也可以创造无限黑暗。光明还是黑暗,全由我们做主。

38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地对自己、对他人在做各种各样的暗示。其中孩子们的受暗示性非常高,所以与孩子互动时请你嘴下留情,千万别张嘴就说“你真笨”“没出息”“坏蛋”等负面字眼。他们会很容易地认同我们的暗示,他们极有可能会成为我们所暗示的那个样子。

39 爱和恐惧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情绪”,它们互相依存和转化,它们是同一种存在的不同面,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

爱可以使力量持续和升华,它具有可使个体得以成长和疗愈的作用;恐惧却削弱力量或使其转移和沉淀,它最后成为个体成长的阻碍和破坏力。这些是内在的活动。虽然我们看不到它们在物质层面的关联和互动,但它确实真实而全面地在影响着我们。

40 我们的想象具有影响力,尤其是发自内心的真切的想象。

吸引力法则的精髓是把自己想要的结果以图像方式呈现在脑海中,并且把它当真,用心融入,从而内心真正感受到那个“真实”。著名的吸引力法则一度被众多人追随和奉行,只是少有人知道,实际上我们早已把它运用在生活当中了,只是它所吸引的绝不单指美好这一单项。

所谓“祸不单行”就是对吸引力法则非常好的表现。

41 人的意识是非常微妙的“东西”。 当我们内在状态是喜悦和充满爱时,那么外在状态也如是;相反,我们内在状态是恐惧的,那么外在状态也会同样表现得恐惧。这是一种相互投射。

42 我们必须经由内在的革命而去真正地改变外在的境遇。我们的内在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我们无法用任何既定和能够把握的工具来准确衡量它。我们需要时刻向内看,时刻与内在沟通,时刻去用心检验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越来越多地解放自己。

43 无“意识”情况下做出来的事情,是身体运作机能、头脑思维沿着曾经既有的老路自动运作的结果。那里没有创新、没有突破、没有解决,只有重复。

44 机器之所以是机器,是因为它永远按照它被设定的程序运作,而我们虽然常常进行机器般的运作,但我们拥有改写程序的可能,只要我们记得自己,记得带着意识运作。

45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认为,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必须先改变个人意识才可以。我们先不用想改变社会,试着改变自己就可以了。

46 强大的意念聚焦,使目标“心想事成”。

47 任何事件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前提,都是我们必须对它有认知。

48 我们能够认识和分别的东西必须先在我们的意识当中被认知。这样的认知只要在我们的意识中出现一次,以后就会越来越容易被认出和发现。

49 动物的世界里发生着我们人类命名和认知的疾病,但对动物来讲那些并不是病症,它们只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经历,什么都不算,不管它们是什么,来了就去经历,于是,动物们或通过本能找到了“解药”,获得治愈,或者让“病症”自然修复。

50 心理学家Cone说,一般情况下,人的头脑受反效果定律支配,我们往往会撞上那个我们尽力要避免的东西,因为我们所害怕的事会变成我们意识的焦点。

51 头脑喜欢标准,喜欢正确,于是我们就会朝着想象中的理想方向努力,而在努力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冲突,最终往往总是事与愿违。

52 很多小问题甚至不是问题,因为我们的极力抗拒而变成大问题,并越发严重。

53 头脑以为自己能够以理性来说服和摆脱那些内在的、不堪入目的、不符合大众标准的、影响完美形象的所思所想所为,但它的努力往往是徒劳的,有时甚至会起到火上浇油推波助澜的作用。

54 只有当我们以0的力量,即坦然面对它、接受它并积极地想办法改善它时,它才可能完全消失,因为它被完全释放了。

这种以0的力量来接纳心理问题的做法看起来似乎非常荒唐,但实际上这种“无为”的状态拥有非常大的力量。因为这种状态是我们完全放松的状态,我们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方可激发自己内在的无限潜能。0包罗万象。包容极强。

55 人啊,有时真的太自作多情,太自以为是了。其实这些想法是因为自卑,而现在回头梳理发现,自卑其实也是自恋,是自作多情。

自作多情主要指太在乎别人,自恋地以为自己就是世界的焦点。而实际上我们很多时候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每个人的世界里只有自己才是中心。

56 我们不太可能成为别人世界里的焦点和中心,尽管有时看似这样的事情在发生。真相是:那些关注我们的人之所以关注我们,并不是因为我们是世界的中心,而是他们从我们的“事件”中想吸取些谈资,打发些时间,填充他们自己的空洞而已,他们很快就会忘记我们。

57 每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中心,就如我们自作多情地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一样,他人也正陶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关注别人是需要成本的,尤其是长期的关注,而很多时候,关注别人的背后存在着自我的意图,自我也许从关注对象的过程和行为中得到了安慰、鼓励甚至是满足,总之从深层来讲,关注的终点会落到自己的身上。我们都在自己的故事中扮演着自己。

58 多情是一种极度盲目和自以为是的作为,它常常带来痛苦。当我们太在乎别人、太爱自作多情的时候,要么让我们表现出太高估自己,要么就是太贬低自己,从而滋生众多烦恼。

59 自作多情就是自己制造出来的多余的“故事情节”或是“心理情结”。其实我们想象的那些外在和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和评判多数是不存在的。

极度多情者又被称为“自恋狂”,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60 “多情”是自我的一种特质,适度的多情犹如轻风拂过湖面,引起心绪的荡荡波澜,或是快乐或是烦恼,可以为我们生活增添色彩和另一种味道。

61 自我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即自作多情),自我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我们也不必一味指责自我,一味认定它是多情和自恋的罪魁祸首。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以积极意念来引导自我的想象,同样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力,正如它能够创造痛苦一样,它也可以创造幸福快乐,并与本我融为一体。

62 任何物种的存在都需要依赖某种最根本的条件或者规律,如果这些条件或规律不成立,那么,这些物种也就不存在了,人类的存在也如此。

63 生存和繁衍的本能是最根本的需要,适用于所有物种。生存本能包括:规避危险、避免受伤害的恐惧,适应环境及顺从身体构造的规律性,学会生存本领的探索及开创精神等。繁衍本能包括两性吸引等。作为人类,对家族系统的平衡及活出生命本意的冲动等也归属于本能部分。

这些本能的需要必须被接受和尊重,违背天性会带来破坏性的后果。

64 性是我们内在不可被磨灭的原始能量,它需要开花、结果,它需要被经历、被享受,然而自古以来,人的头脑认知以及生活经历中所形成的偏见往往会成为阻碍它的力量,从而使我们经受身体的病症或心灵的苦恼。

65 《礼记》中写道:“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意指人生离不开两件大事:饮食和性欲,即生存和繁衍。

是的,性是人生大事,我们必须正视和正确看待它。性的本意也不在于乱交或数量的多寡,性的本意是要我们全然地经历而让它升华为爱,让它成为与自身连接的桥梁。

66 性是我们与自我连接的最近的路。每次全身心的投入或者经历都可以使我们瞥见人性,只要我们心存善意,真心去爱,那么一定可以遇见另一种美。

67 家长很多时候给孩子的是担心,而非关心。担心和关心从表面上看没有太大的区别,但从本质上讲它们的出发点不一样:担心的深层源头是恐惧;而关心的源头却是爱。

担心是一种焦虑和不信任的状态,担心的人其想象中更多的是可怕的事情、不如意的事情、不想接受的事情成了事实,然后心里充满焦虑。

关心是一种比较平和并且信任的状态,一种尊重事态本来样子的状态,其背后更多的是祝福。

其实担心和关心的转化常在一念之间。只要我们持有尊重的态度,那么担心马上可以变为关心;如果我们再放下期望,那么关心即可成为真爱。

68 学习做父母吧,如果无法引导和扶持孩子,那么至少不要去干扰孩子。以信任和祝福的心,关爱我们的孩子吧!

69 万物相连,我们并非独立的存在,我们是宇宙大家庭中的小小分子,大家庭的任何一部分发生变化都会波及其他部分,正所谓“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拍打翅膀,两周以后会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引发一场龙卷风”,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尤其当某个分子的原本平衡受挫时更会明显。我们的身体是个小宇宙,它与大宇宙是息息相关的,大宇宙的平衡受挫会影响到我们小宇宙的健康和发展,比如大气层、土壤、水质、气候等发生变化,这些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失衡或被破坏足以让我们病倒,甚至会夺取我们的生命。

70 平衡包括人体内部小宇宙的平衡,还包括孕育外部大宇宙、大环境的平衡。实际上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平衡是相通的,当有自然灾害或异常情况发生时,应该多多反省,反省我们的所作所为,问问我们自己到底有哪些过度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哪些事情应该做而没去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而做了,这些都是“度”的问题,即平衡问题。“平衡”贯穿所有存在,是万物生存的一种根本规则。

71 对人体小宇宙的平衡而言,任何“东西”的过度摄入或过度缺乏都会导致不适。从这个意义上讲,世上并不存在绝对好的东西,也没有绝对坏的东西,用得着的就是好的。黄金白银好不好?我们都在拼命追求它,都认为它是好的,但是对一个将要饿死的人来讲,送他黄金白银好还是送他一个馒头或一碗粥好呢?

72 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就曾说过:“大自然治病,医生只是助手。”

73 当有问题在自己身上发生,这可能意味着我们的身体内在环境或者外在环境存在失衡问题。如果找到了失衡的“点”或原因,那么就可以围绕这个下功夫,从而使身体内外环境最终恢复平衡。

74 觉知内在冲突就能避免在外事故。

75 当孩子的恐惧已经被看到,情绪已经被表达,蓄积的负能量就被释放了,整个人的能量再次处于健康守恒状态。

76 人的情绪也是一种能量,它发生后不会无缘无故消失,顶多是转化或沉淀。很多时候,身体上的病理反应是由于情绪没有得到适当的表达或释放。所以,当心有情绪时,应该及时把它表达出来,负面情绪(如恐惧、悲伤、愤怒、羞惭、怨恨、沮丧、罪恶感等)尤为如此。当这些压抑的情绪通过被看到、被接受而得到释放。反之,如果这些高能量的情绪无法表达出来或释放掉,那么它们必将以另一种面目来爆发,或者沉淀成某种我们较难察觉或辨认的诸多障碍。

77 情绪的表达和释放并不复杂,只要我们以其原本的样子接纳它即可,并且对它表达“我已经看到了,我接受,我允许你存在”即可,千万不要担心由于我们允许它存在它就真的存在下去。其实结果恰恰相反,当我们温柔地拥抱它的时候,它往往会失去持续存在的力量。

78 著名的心理大师荣格曾提到:“若是无法察觉内在的情境,它们就会投射出来变成外在的命运。”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是无法觉知到内在的冲突,那么外在世界就会逼不得已将那份冲突“演示”出来。

79 直面,带着疗愈成长。

80 在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无奈,很多无助,无论我们如何的努力和不甘心也没法逃避。

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不单单是一个物理、物体以及事件等的发生、创造、加工、操纵及结束的行为过程,它还会是一种内在的喜怒哀乐等各种心绪的交替变化以及沉淀释放的心路历程。

81 由于每个人的特质不一样,各种心绪在我们内在留下的痕迹(沉淀或释放)及作用力也不同。有些人敏感多疑,心绪起伏较快,受外界影响较多;而有些人刚强有力,心绪稳健,处处体现出对外界的掌控力,不轻易被外界所扰。如果生活中果真出现失控的局面,后者不会低头去释放或表达内心的悲伤和无助,相反,会表现得更坚强镇定,还会去安慰其他局外人,若无其事地说:“没事,一切都会过去的,一切都会好的。”

“一切会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它的背后是一颗坚硬的心,这颗心不容许自己悲伤、不容许自己软弱。无论何时,里里外外,它都需要刀枪不入。于是,内心深处的软弱和无助被杜绝在意识之外,它们无法以正面合理的途径得以释放,它们只能偷偷地、悄悄地寻找出口,而这个出口往往就是各种各样的病症,所以这些病症常常还具有一定的隐喻。

82 我们是身心的统一体,任何一方面的压抑及伪装都会在另一方面得以真实和本意的体现。我们可以欺骗别人,但欺骗不了自己的内心;我们可以欺骗内心,却欺骗不了我们的身体。

生命,可以直面,可以带着疗愈成长。

83 我真正意识到,一个人,当他遇到超乎想象的“恐惧”或者不符合理想状态的“事实”时,他会惯用逃避、麻木、转移、无视等来欺骗自己。这种欺骗是无意识的,它会暂时免除面对“事实或者真相”所带来的“剧痛”,同时它也会带来各种各样的后遗症——制造各种混乱(身体的或者情绪的)。

84 如果不能与那个受伤的自我达成和解,麻木就不会转化,痛苦的那个自我依然在身体的最深处潜伏,而由此所带来的的混乱与不适则将始终伴随。所以,让自己真正放下身心,给自己与内在受伤的那个自己一个面对的机会,痛苦才有转化的可能,痛点才会真正清理干净。

85 心无挂碍,自然放松。

心无挂碍,活在当下,放松就会自然绽放。

86 人们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的模式里,这种模式能给我们带来安全感。我们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我们不愿意改变,因为我们很熟悉这样的模式,我们愿意通过旧有的熟悉的模式来感受安全。“自我”非常喜欢制造混乱和不适,因为如此,它能让我们感受到深刻的存在感。

87 当一个人处于生病或不幸的境遇中时,总是会得到额外的照料或者某些特权。

很多人都有因为生病而获得特殊照料、获得好处的经历。

88 “自我”需要被关注和被关怀。

要想被关注和被关怀,必须吸引关注。当平常的方法吸引不到关怀时,“自我”往往就会动用非正常方式——患病。而运用此法一旦成功后,“自我”会很容易上瘾,一有什么不顺心就会动用它。

我们的“自我”很聪明、很狡猾,“自我”为了达到吸引关怀的目的,往往会让身体出现病症反应。

89 我们拖延和拒绝行动的内在原因可归类为三种:一是我们内在对自己持有完美的期待,于是““我”非常害怕“我”行动后遭到失败、做得不好、有瑕疵、有异议、受批评。归根到底是“害怕失败”的心理在作祟。

二是我们不仅害怕失败, 也害怕成功。美国心理学者Homer曾指出一种害怕成功的心理,这种心理在女性中更多存在。她们在潜意识中往往担心成功会为自己带来负面的影响。……这种心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女性对成功的渴望。

三是我们的“内在”认为,迅速行动是轻率、无城府、不够用心或懦弱的表现,所以需要拖延。

于是“我”想来想去,认为即刻行动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我”没把握,“我”不敢冒这个险。能拖延就拖延,能拒绝就拒绝,但没有理由地拖延和拒绝不行,这样做对自己的社会形象有负面影响,那怎么办?有的人就抓住一种意外,比如我以崴脚的方式呈现意外,还有人以小小的交通事故、重感冒等自己特有的方式呈现,因为这是最保险、最有效甚至还可以“获利”的借口。

90 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意指当人们接受过于频繁、重复、单调以及过强的刺激时,会出现不耐烦、忽视以及反抗等行为或心理反应。

91 耳朵对唠叨的疲劳,是被唠叨者在心里对唠叨的厌倦和反抗,轻度的“左耳进右耳出”是听觉感官层面的麻木。古人云:“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而重度的“选择性失聪”是心理层面对“唠叨”筑起了防线,以漠视来表达自己的反抗,即使听到了,大脑对信息也不会进行摄取和反应。

92 沟通是一种艺术,是一门科学。请大家觉知和放下自动习惯性及以自我为中心的唠叨,从而让家成为真正成长、学习和爱的港湾,而不是控制、反抗和逃离的战场。

93 内疚和惩罚一般是在“自我”的层面,“自我”希望打造完美的形象,它没有勇气去接受自己丑陋的一面,所以把那些“丑陋的自己”割裂在一旁,对其进行惩罚,而“完美的本我”则在一旁非常无奈地表达着内疚,从而找回内心的平衡。

内疚和自我惩罚有助于“自我”的心理平衡,同时内疚感这种特殊情感的存在对人际关系的维持和改善是有益的。

它能驱使人们采取更多的亲近社会行为来修补受损害的社会关系。

尽管,疼痛、病症或者自我惩罚可以缓解内疚,但它们不是最好的方式。实际上,如果我们有勇气去直接面对事情发生的现场及细节,那才是有效、彻底的解脱方法,这不单是对当事者表达歉意,做出补偿,更重要的是去接受犯错误的自己,如此我们才可以完整且健康地继续前行。

94 一个人,当他开始真正接纳自己,他才会对万事万物充满欢喜而无抱怨。

95 生命是奥秘和奇迹。所有的成长、所有的流动、所有的静止、所有的瞬间、所有的存在都是生命,是一个整体。

96 忏悔过往就是最大可能地宽恕和救赎。

忏悔和改正是以包容性、整体性作为前提,是为自己所作所为导致的后果采取接受、承担以及补救的意愿、态度及行动。忏悔、赎罪具有强大的力量,无论在粗糙还是细微的层面。

97 忏悔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过错表示接受、改正和补救的行为,最终希望得到宽恕和救赎。忏悔内在的深意也反映出万物平衡、和谐发展的意思。

忏悔的关键是知道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去杜绝,而不是知错改错,下次再犯。通过忏悔对自己的心灵进行清理、清洗,心灵柔软了,从而让身体外在焕发出生机;通过忏悔,让“自我”得到了对方的原谅谅解。

98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好坏对错,万物都在不断寻找平衡中得以发展。平衡—不平衡—平衡—不平衡,这是正常的循环往复。动态的平衡反映着生命的韵律。

99 如何找回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变故、不测等有时就埋伏在生命旅程的途中,它们是为了提醒我们时刻用心脚下,时刻反省和总结。经过不断地反省和总结,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找到一个平衡,于是之后的旅途就如同走平地,于是我们就能很快走到终点,然后发现:哦,这是个游戏,原来我们用心走过的每一次、每一刻、每一种,都具有意义。

100 良知良心是一种不受制于个人小我之意愿及规则的力量和智慧。

良知、良心是道德现象,同时也是宇宙现象,它是推动万物良性发展的“结构”或“系统”。是的,它不仅存在于我们人类的内心,它更存在于万物发生发展的原意及规律中,它不仅是意愿、也是规则,更是力量。

101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尽孝道,那么我们的孩子也会以同样的作为来回馈我们。

《孟子》将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称为良心,主张人应当注意找回被流放的良心。是的,我们该承担的必须要承担。这里所指责任,不仅仅受限于法律或规定所界定的责任,更有内在良知所掌控的依附于宇宙法则和大自然法则的承担。

102 万物为一体,是和谐平等平衡的整体。我们需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实际上,无论如何逃脱,自己扔出去的石头说不定哪一天就会落在自己的头上。

103 人们常常碍于面子或者为了迎合某种好的标准而违心地做一些事情,人际交往中这种“假好人”现象非常普遍。

当好人很好。但这个“好”不是由外人说了算,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受才是最终的判断和答案。

104 莎士比亚说:“对自己真实,才不会对别人欺诈。”“真实”是一种力量,而且是非常强大的力量。当我们与自己内在的“真实”连接时,就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力量之源泉,并且可以处于全然*的状态中。

我们戴着面具很长时间,使得自己也陷入面具里面,常常也分不清到底什么是自己的“真实”状态。

真实,我想应该是每一刻、每一步持有无拘无束、无期待、无恐惧的内在状态。

活出真实是一个不断解放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是不断与自己内在连接的过程。

105 身体是我们与自己连接的最近的路,身上经由意外发生所带来的伤痛往往是拉我们回到当下的智慧。它让我们从身体开始,看向我们自己的内在。

当下此刻,一切都在,一切都好,我们的人生所经历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意外正在努力地把不在当下的我们带入当下。

106 同样的事情,当我处在愤怒反抗以及不用心的情况下,它就是障碍,就是毁灭和摧残的力量;而当我放下了愤怒反抗并用心去经历和探索的时候,我收获的则是提升和成长。

107 想要进步和改变,那就必须把停滞不前的源头找出来,即必须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这样才能进步和改变。用心经历和总结总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成长和提升,无论它有多大或多小。

108 病症和磨难的背后必有成长。

109 生命的意义在于找到自己,向自己追求的方向每走一步,都是提升和成长。在生命旅程中,我们可以一直原地踏步,也可以转身先到另一处观光,可以边看风景边散步,也可以大踏步或者跑步式前进,无论如何走过,“找到自己”是最终的方向,所以千万别说“我不需要提升,不需要成长”。

110 你不需要因爱的堵塞而受苦的人生。

所谓自我、本我只是一种方便之说,是为了在探索自己的路上做些标记,便于进行总结、交流、分析。归根究底,一切都源于爱:爱自己,爱生命,爱社会,爱生活。

当爱自然而温暖地流淌,遇到“堵塞”时就会绕道而行。

爱,不会因绕行而受伤,而那个被“绕过去”的部分却因为爱的缺席而受苦。

只有当我们的“爱”流通顺畅时,我们身体的病症和心灵的冲突才会消失。

111 生命就是关系,不仅是与周围一切的关系,同时更是与自己的关系。而这个关系的黏合剂就是“爱”。当我们的“爱”不受堵塞,当我们的“爱”流通顺畅,那么我们的关系、我们的处境都会顺畅且有力量。

爱在我们的内在里自然地流淌,温暖地流淌,让我们内在的一体和谐地存在和发展。

112 后悔、愤怒、悲伤、焦虑、恐惧等种种不良的情绪,是我们人生中难免要品尝的滋味。多数人都将这些情绪视为洪水猛兽,或视为心理健康的敌人。因此,当有了这些坏情绪时,往往第一反应是摆脱、逃避。但是,假如你坦然接受了这些,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些看似不良的东西一样会给你的人生带来养料。

113 贪婪是一种过度膨胀的利己欲。贪婪的人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得到的越多,他们的欲望就越大,这已经不是正常的欲望,而是一种病态的心理,是一种心灵的黑洞。

114 从心理层面讲,贪婪的根源反而是因为爱的缺失。因为爱的极度匮乏,导致不同状况的人们通过钱、物或性等多种方式来填补内心的黑洞。

尽管贪婪的本质是无边的欲望,但不是所有的欲望都需要克制。正常的欲望是人的正当需求,它与人满足欲望的能力是相匹配的,也就是说,欲望是可以通过正当的努力得以满足的。而贪婪则是正常的追求无法实现的欲望,需要通过不择手段甚至是损害他人的利益才能实现。

115 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是无止境的,也就是说,人的正常欲望是随着能力的提高而产生的。这就是欲望和贪婪的最大区别,欲望可以激励人不断进步,而贪婪会使人步入罪恶的深渊。

116 人在清醒时,可以靠理智支配生活,早年留下的心理创伤会被理智抑制着,没有“发挥”的余地。而当人进入睡眠状态时,便不再受理智支配,意识被弱化,潜意识会苏醒,早年留下的心理创伤便会借助噩梦而尽情展现。所以,梦魇与内心恐惧有重要的关联性。

117 一个人,其真正的幸福在于内心的健康与平衡,而不是对于过去的念念不忘。那些我们总也过不去的坎儿,里面肯定存在着大量不合适的信念,这些信念死死地纠缠着、压抑着我们,让我们身心俱疲、寸步难行。

当我们能够以梦魇的方式逐步揭开内心的秘密时,就应及时抓住这样的机会,给自己找一个安静的时刻,与自己对话,审视自己的过去,勇敢地面对。

1.首先明确噩梦不是病态,不必因此而紧张,以免形成噩梦与精神、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加剧梦魇的纠缠。

2.用心找出梦魇的诱因。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多和白天精神过度紧张、心理压力过大有关。睡前吃得太饱、吸烟、饮酒,或者看恐怖片、书籍等,都有可能引发梦魇。只要找出梦魇的诱因,对症下药,状况就能够消除。

3.逐步复述噩梦内容。如果醒后依然记得噩梦的内容,就详细地描述出来,包括每一个细节,尽可能用文字描述,当对噩梦的内容了解清楚后,受惊吓的程度就会减弱。或者幻想好的结局。

4.思考梦境的真正启示。如果梦境经常反复,或者在梦中的感受非常雷同,就要思考梦给自己的启示。如果我们能坦然接受潜意识通过梦境带给自己的提示,我们就能获得心灵的成长。

118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两个完全平等的、有独立人格的人的事情。你可以努力,但并不是你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效果,因为另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你并不能左右。

亲人之间的伤害也是极具杀伤力的,而幼小的孩子很容易成为成年人之间相互伤害的牺牲品,小孩子的思维是非常局限的,有些伤痛会影响自己一生,因为缺少反思和换位思考的能力。只有全面地看待真相,我们才明白,伤害背后全都是关于爱的渴望。伤害从来都是双向的。

通常,一个正常的人不会轻易地攻击伤害他人,能够引起他人的攻击和伤害,一定是你挑战了他的安全感,激起了对方的防御,所以迫使他做出伤害你的行为。事实上,在对方的心里,也会因为自己伤害了他人而内疚,甚至也受到同样的伤害。

119 我们不能容忍他人的某种行为,往往是因为我们不允许自己是那个样子。当对某件事情表示*时,实际上是在给自己设限,让自己不得*。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关于爱的渴望,希望对方能够像自己想要的那个样子爱自己。

这是一个错误的逻辑,别人不是我们脑海中想的那个人,也不是能接纳自己全部的“万能父母”,因此,我们没有权利去要求他人怎样做。

120 我们被伤害的,正是希望对方给予的东西,恰是自己所匮乏的,希望能够从对方身上得到圆满,而当对方无法给予,造成我们的“伤痛”时,也正是我们看到自身匮乏的机会。

121 孩童时代的我们还不够强大,需要被动去接受爱,但是已经长大成人的我们完全有能力去弥补自己的匮乏,我们可以通过爱自己,宽恕对方,去完成自身的成熟。

122 冥想是心理学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是通过想象展开与自己的对话,从而解开心中的郁结。

123 原谅了他人,并让他人原谅了自己,最后,还需要自己原谅自己。想象自己的衣着和长相,然后对自己说:“我是一个普通人,有自己的价值观,我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任何事情我都会先考虑自己,这是无可厚非的。我的理想和需要是争取来的,我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必要得到他人的认同,我会为自己做出的决定负责。

124 后悔、愤怒、悲伤、焦虑、恐惧等种种不良的情绪,是我们人生中难免要品尝的滋味。多数人都将这些情绪视为洪水猛兽,或起码视为心理健康的敌人。因此,当有了这些坏情绪时,往往第一反应是摆脱、逃避。但是,假如你坦然接受了这些,也不去与之抗拒,你就会发现,原来这些看似不良的东西一样会给你的人生带来养料。

每种负面情绪都是一种推力,都在推动着我们去做出行动。这种推动力或者是指出一个方向,也可能是给予了一种力量,有的甚至是两者兼备。

125 悲伤到极致,智慧就会来临,老天一直是这样公平。

所有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有这种力量。任何情绪、感受和体验都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都在指引我们走向好的成长之路。

126 *本可改,本性亦可移。

127 标定了自己是何种人—“ 我一向如此, 这是我的本性”,这种态度只会加强你的惰性,阻碍自己的成长,也是一种自我设限。

128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着的过程,固守着僵化的自我的行为本身就是丧失自我。

129 描述自己比改变自己容易多了。无论什么时候当你想逃避某些事情,或者掩饰人格上的缺陷,总可以用“我一直这样”来为自己辩护。实际上,这些定义用了多次以后,会进入潜意识,你也开始相信自己就是这样,到那时候,你定了型,以后你的日子就注定是这个样子了。

130 自我,也称为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是对自己总体的知觉和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对自我能力的认识, 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以及自己与环境关系的认识等。

131 生活中,明知道自己的缺点而不愿改变自我的人很多,那些认为自己是成年人了,已经很“成熟”了,内心就停止成长的人则更普遍。

132 把“那就是我”改成“那是以前的我”;把“我没有办法”改成“如果我努力,我就能改变”;把“那是我的本性”改成“以前那是我的本性”。

因为一旦给自己贴上了标签,就是画地为牢。要永远提醒自己不要做一个困兽,更不要自己画地为牢,那样最终受害的,是我们自己。

133 除了要破除那些消极的自我概念,还应该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这同样有助于我们成长。

134 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是形成积极自我概念的基础。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积极参加社会交往。一个人要想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首先必须多进行社会交往,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2.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每个人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免不了要与别人进行比较。

3.留意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不同,同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在不同的时期也会发生变化。

在听取别人意见的过程中要虚心认真,从而不断调整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

135 “悦纳自我”是发展积极自我概念的核心和关键。一个人首先应自我接纳,才能为他人所接纳。“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凡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该积极悦纳,要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自己,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自欺欺人,也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能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

136 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历:当非常渴望某种东西或体验而千辛万苦地追寻和获取时,忽然某天对所热衷的一切感到索然无味,继而内心充满空虚和无聊,不知所措……

137 我们对自己的探索应该不仅仅局限于对自己的了解、对自身问题的了解以及如何摆脱或治疗身心问题上,我们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了解生命、享受生命、活出生命的精彩。

138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犯错误,但是经过批评教育,他逐渐学会明辨是非,从稚嫩走向成熟。大人也经常犯错误,一经发现及时改正,人则会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139 一个人想立足于世间,要过得平安顺利,就得常常低头,放下身段。

140 当我们用感恩之心看待一切的时候,我们的心会变得更柔软、更宽广,我们真的可以找到值得感恩的种种理由。

141 一切都是恩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无论是痛苦的或是辛酸的。

142 痛苦的经历,往往蕴含着深层、长远的意义。当有一天我们能够通过痛苦窥见其背后的真意,那么,我们心中一定会升起由衷的感恩和坚定的力量。

143 做生命的主人,我们需要学会爱自己。爱自己就是接受自己,接受所有的自己。

我们的存在就是完美的,我们之所以拥有千差万别的体态样貌,就是为了从不同的角度展现生命智慧的完美。

我们要全然地接受自己,如此才能看到自己的精彩。

144 接受自己和自爱并不是自私,两者的方向和内涵完全不同。自私是以自己为中心,充满敌意及防卫的状态。因为“自我”认为所有生命的意义只有依靠外在才能实现,而且外在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为了自身的生存,“自我”必须竞争、必须争夺、必须防卫。这是自私行为产生的最深层的原因,这是一种认识的误区,是陷入没有尽头的挣扎之源。

而自爱就是以真实的态度面对自己,真实面对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不逃避、不篡改。自爱就是全然地看自己,不加任何评论或批判,让所有的真实展开。

自爱是关注内在的,是包容和呵护内在的一种状态。它不依靠外在来证明自己的成功或存在,自爱的目的在于看自己是否活出了生命之精彩。

145 接受自己,不是溺爱自己,不是把所有错误和责任推给他人。

146 当我们真正接受自己的时候,对外界的评判和排斥也就不存在了。因为外在就是内在的投射,如果我们对外在的一切充满愤怒、不满以及失望,那么实际上是我们对自己愤怒、不满和失望,是我们自己不接受自己。

147 唯有学会自爱,才可以活得轻松愉悦,才有能力爱别人,不然我们的爱就是畸形的,我们的生活自然会充满痛苦。

148 生命给我们出了很多难题,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线索,甚至难题本身也是线索。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去经历它,沿着它提供的线索去探索它,发现它,体验它,超越它。

149 生命不仅通过我们的身体来表达它自己,也通过我们的心理活动来表达它自己,也就是说我们身体任何部分的任何感受、体验、状态、境遇都带着生命的信息,都包含着揭开生命奥秘的线索。

150 足够尊重,就是尊重感受体验原来的样子,不要按照大众标准或自己心里理想的状态去篡改和解释。如果我们感到痛苦,那就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是漠视、否认和转化。可悲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不愿意接受痛苦,不愿意表达痛苦,更不会体验。

151 有人说寂寞和无聊是一种病,是一种精神病。寂寞的背后是寻找热闹和被人关注、被人想起的企图,无聊的背后是寻找意义的企图。

152 真爱自己,就是要回归自己的中心。回归自己的中心,首先要找到自己的中心,其次要信任自己的中心。

回归自己的中心就是找到本我的道路,也是改变自己、改变世界的道路。只有当我们回归到自己的中心,我们周围的、被我们牵连的、我们所依赖或依赖我们的那些才可以回归自己应有的位置,这才是真正对自己和他人的爱。

回归中心就是做自己,不带有伪装、不带有恐惧、不依赖地真实地做自己。

真正的自己绝不用靠金钱、时间或者其他任何外在的名物来衡量和表达。

153 当我们回归自己的中心,不再从外在寻找自己的时候,也就不会有更多的失落、批判,甚至也没有希望和追求,此时“真爱”就会自然流露出来。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将自己独有的天分找寻并发挥出来,即是回归自己的中心。

154 人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会发挥出平时所没有的力量。

155 人们偶尔表现出来的“超级能力”以及病症治疗方面的潜能,其实原本就存在于我们的身体中。只是因为我们不懂得启动它,甚至不相信它的存在,从而让那些偶然的超级发挥成为奇迹和不可思议。

156 我们总是外求,故而放弃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我们的内在有着巨大的能量,包括人性、生命以及宇宙,包括力量、疗愈、喜悦、富足,我们需要去发现、信任并让它发生。

157 任何事情都有自身内在的规律,这里暂且称其为“宇宙密码”。例如人们出生所带的DNA,这些可以称之为定数,因为我们生在如此的家庭、带有如此的基因,所以我们待人处事就是如此的习性。然而人们又是可以超越定数的,因为我们拥有*意志,即可以改变发展方向的意念作用力。

158 改变只在一念之间,因为我们的每个起心动念都有影响力。

意念,最终概括起来也只是在讲“心的能量”或者说“心的力量”。

是的,我们的“心”真的有无限的潜能,所以对一个人来讲,心态影响着现状和未来。

159 如何了解自己的内心呢?很简单,就是静下来!静静去感受就好,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要念念不忘过去,不用时刻担心未来,让我们来看看自己吧, 我们有多长时间没有倾听自己的心跳,感受双手的温暖,还有那充满活力的一呼一吸……力量就在我们的身体里面,如果我们拒绝启动自己内在的力量,那么外在的力量无论如何高超,也无法发生作用。

160 遇见闪闪发光的自己—体验生活,享受生命。

161 人生——人生就是一次无法重复的选择。

162 生活是一位高明的大师,每个安排都充满着智慧:没有黑夜何来白昼,没有月缺何来月圆,没有高山何来平原,没有父母何来孩子,没有黑白何来彩色,没有离别何来思念,没有距离何来相聚……一切的一切都如此的完美。每一种结束都是另一种起点,每一种苦难都是另一种修炼,每一种打破都是另一种创新,每一种舍弃都是另一种*。

163 平淡就是幸福,简单就是幸福,自然就是幸福。

只是,我们常常误解“生活”这位大师,看不到自己拥有的幸福。

是的,其实我们生来就拥有幸福,只是在成长的路上忘记了。后来,我们发现自己不幸福,所以发誓要找到幸福。

于是我们整装待发,于是我们跋山涉水;于是我们发愤图强,于是我们起早贪黑;于是我们嫉妒焦躁,于是我们贪婪无度,于是我们放纵任性;于是我们紧抓不放;于是我们紧追不舍;于是我们装腔作势;于是我们欺人欺己;于是我们见利忘义;于是我们过河拆桥;于是我们斤斤计较,于是我们自暴自弃;于是我们争前恐后;于是我们透支未来;于是我们逢场作戏;于是我们口是心非,于是我们空虚无聊;于是我们全副武装,于是我们囤积恐惧,于是我们欲生欲死,于是我们忘了自己,于是我们离幸福越来越远……然而,经过执着热烈的找寻,我们的心变得越来越迟钝,视野变得越来越狭隘。最终在对幸福的一路追寻中,我们亲自把幸福给丢了。确切地说,我们把幸福给忘了。

164 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的心里,就在我们的手里,就在我们的眼前。

只是我们忘了它,也许应该说我们不认识它。

165 我们也许应该继续寻找幸福,然而如果我们不改变认知,也许终此一生也认不出手中的幸福。

幸福,平淡到让我们看不到的地步,简单到让我们难以置信的程度。就让我们用心生活,用心经历每一刻的幸福吧!我们要拂去心灵上的浮尘,扫去身上的劣习,让自己的生命闪闪发光!

看完本书,第一次认同,负面情绪也是为了让我们成长,不要排斥它。和内心的“自己”和平共处,它能教会我们认识“自己”。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吧!不要怕,勇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