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 最编程 本站为您分享编程语言代码,编程技术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快速阅读《浪潮之巅》(IT 图书热销榜第一名)

最编程 2024-05-04 14:54:03
...

不想看文字?没有关系,博客提供视频版了!点击直接进入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的、有意无意的站在了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处于那个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的向前飘十年,甚至更长时间。

在这十几年到几十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帝国的余晖:AT&T 公司

1997 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弗洛勒姆帕克这个地方,迎来了一个新的主人,那就是 AT&T 公司的 AT&T实验室

image-20230212111635619.pngAT&T实验室 原为 贝尔实验室,在巅峰时期有两万多名科学家,共出现过 11 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它的所有者 AT&T 公司 更是在这一段时间成为美国通讯领域的执牛耳者。但是在后来的短短几年之内却快速衰落,并在 2005 年SBC 公司 收购。

1875 年 贝尔和沃森发明了电话,并在两年后创建了 贝尔电话公司,成为整个通讯领域的龙头老大。

image-20230214112126683.png

50年后,也就是 1925 年,贝尔实验室成立。贝尔实验室是历史上,最大、最成功的私有实验室。因为贝尔电话公司的高额利润,所以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无需为经费发愁。这个贝尔实验室有多厉害呢。

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哈:

  • 贝尔实验室,巅峰时期有两万多名科研人员,出过 11 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 贝尔实验室总裁在 1997 年访华时,获得了国家主席的亲自接见
  • 美国的信息论创始人克劳德·艾尔伍德·香农 就是出自 贝尔实验室,美国为了纪念香农,专门成立了 香农奖(信息论领域的最高荣耀)

image-20230212113816005.png

又等了 60 年,也就是 1984 年 ,贝尔电话公司因为反垄断被拆分,才改名为 AT&T 公司。咱们为了方便,后面统一把它们叫做 AT&T 公司

image-20230214113123233.png

AT&T 公司 的衰败源自于两个重要的点:

1. 内因

1996 年 AT&T 公司 将自己拆分为三个部分:

  • 从事电信服务业务的 AT&T 公司
  • 从事设备制造业的 朗讯公司
  • 从事计算机业务的 NCR 公司

其中最赚钱的公司就是朗讯,但是朗讯后来又进行了几次拆分,导致各个业务都残缺不全。

2. 外因

互联网兴起。

AT&T 公司 的业务主要以固定电话为主,互联网兴起导致固定电话越来越少。

以上两点原因,导致最终 2004 年,AT&T 公司 被道琼斯指数除名。并在 2005 年SBC 公司 收购。 2006 年 朗讯被阿尔卡特收购,AT&T 公司 从此消亡。

蓝色巨人:IBM 公司

在座的各位,可能都或多或少听说过 IBM 公司,但是大多数应该都没有直接购买过 IBM 公司 的产品。

但是对于 IBM 公司 而言,它并没有像 AT&T 公司 一样最终消亡,哪怕是在现在他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服务商。

那么下面咱们就来看看 IBM 公司

IBM 公司 崛起于机械革命(19世纪末)时期,早期以生产办公管理机械为主,比如自动制表机。

image-20230212111558857.png

后期借助第二次世界大战,转化为生产军用设备,赚取了很大一笔财富。

image-20230212111807648.png

在二战之后,小沃森成为 IBM 的新总裁,将公司的业务由原先的工业制造为主转为电子技术为主。 IBM 从此开始领导电子技术革命浪潮。

image-20230212112125935.png

可以说自此,IBM 一直在领导计算机技术的革命,使得计算机从*走向社会,从单纯的科学计算走向商业。

直到两个人的出现,他们就是 斯蒂夫 乔布斯比尔 盖茨

针对于 IBM 来说,它的成功秘诀一直以 保守为主。也就是: 当新的事物出现。 IBM 不会立刻去做,而是等别人先做成功了,再去依靠强大的技术储备,后发之人。 (包括后面的微软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是依靠这种方式来取胜的)。

但是这种方式在遇到 苹果和微软 之后失效了, IBM 在个人计算机领域节节败退,直到 2005 年IBM 把个人计算机业务卖给了联想公司,宣告 IBM 彻底退出个人计算机领域。

IBM 在早期的业务除了个人计算机之外,其实主要以企业大型机为主。但是咱们在前面说过计算机逐渐从*走向社会,这就导致 个人计算机业务逐渐蚕食企业大型机业务IBM 就像在大海中艰难行驶的一座轮船一样,风雨飘摇

直到 1993 年,风雨飘摇的 IBM 迎来了一个新的领袖 路易斯 郭士纳

image-20230212113740611.png

在他的领导下 IBM 从一个计算机硬件制造公司成功转变为一家以服务和软件为核心的服务型公司

直到现在,IBM 依然是世界上员工人数最多,营业额和利润最高的技术公司之一。

“八叛徒” 与硅谷

硅谷号称拥有 永不枯竭的创新精神。它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北部的大都会区,距离斯坦福大学只有几公里远。

image-20230212114154147.png

但是大家有没有好奇过,硅谷为什么会被叫做硅谷呢?

这一切,都需要从“八叛徒” 说起。

很多人把“叛徒”理解为贬义词,但是这个词在硅谷反而有些褒义词的意思。

1956 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晶体管的发明人 威廉 肖克利 创建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

同时,他主动联系了两个英才,也就是后来的 “八叛徒” 之二 罗伯特 诺伊斯 和 戈登 摩尔,其中 戈登 摩尔 更是成为了 英特尔 的创始人。

image-20230212115102571.png

image-20230212115215829.png

而针对于肖克利这个人来说,他虽然是物理天才,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好的领导,同时也没有商业远见。这导致 诺伊斯、摩尔 等八人对肖克利 逐渐不满,最终在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创建的第二年,八人彻底离开了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

离开之后,八人想要创业开发新型半导体。但是苦于没有资金,所以就在各处拉投资,这里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给大家分享一下:

八人在于投资商谈完投资之后,投资商发现忘了带合同。

这时投资商灵机一动说:“我没有准备合同,但是大伙在这上面签个名,算是我们的协议!”随即拿出了 10张一美元的钞票。众人在上面签了字。

这次签字被认为是 硅谷诞生的历史见证。其中一张至今仍被保存在斯坦福大学图书馆

image-20230212120117495.png

有了钱之后,八人创建了仙童公司,主要制作 新兴半导体,而位置就在现在的硅谷。肖克利称他们八人为 “八叛徒”

image-20230212120241068.png

仙童公司可以说是把 没有等级差异 这个特性发挥的最好的一家公司,上下级只是分工不同,没有等级差异。这样的特性帮助仙童公司吸引了大量的人才,为硅谷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因为半导*造需要用到大量的 ,硅谷因此得名。

仙童公司在创建初期因为缺少资金,所以找到了 菲尔柴尔德家族 进行了投资。 菲尔柴尔德家族 为仙童公司提供 138万美金18个月贷款,唯一的要求是 拥有仙童公司决策权,并且有权在 8 年内的任何时间以 300 万美元收购仙童公司所有股份

随着仙童公司的逐渐壮大,最终菲尔柴尔德家族在 1959年 根据协议回购了仙童公司的全部股份。

随后 “八叛徒” 之一的 戈登摩尔,离开了仙童公司,并于 1968 年 在硅谷创建了 英特尔公司

image-20230212115215829.png

奔腾的芯:英特尔公司

英特尔之初,以生产 低性能、低价格微处理器 为主,其中最著名的当属 8086 处理器。但是当时计算机的核心使用场景还是在 企业的大型机 上,那是 IBM 的主战场,所以英特尔一直是 低端 的代名词。

但是随着个人计算机业务逐渐蚕食企业大型机业务,IBM 迫切想要搞出 个人 PC 机。那么此时低端的英特尔 8086 处理器,正好可以满足 IBM 的需求。所以,随着 IBM 开始使用英特尔 8086 处理器,大量需要兼容 IBM PC 的厂家,也开始*使用 英特尔 8086 处理器

随后,英特尔逐渐推出了性能更强的 80286、80386、80486 以及 奔腾处理器,这些处理器统一被称为 x86 处理器 。逐渐垄断了个人电脑和服务器处理器市场。

如果把当今的计算机系统结构进行分类的话,那么可以大致分为两类:

  • 其一是:复杂指令集 CISC
  • 其二是:精简指令集 RISC

一个计算机程序必须要变成一系列指令才能在处理器上运行。

对于 x86 系列 的处理器而言,采用的是复杂指令集,如果想要转用精简指令集,那么就必须放弃与之前处理器的兼容性。如果这样做,那么英特尔之前积累的优势将荡然无存,所以英特尔只能坚持使用复杂指令集。

同时因为 摩尔定律 的原因

摩尔定律:每 18 个月,芯片的性能会提高一倍,价格则会降低一倍

就导致英特尔必须在 研发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金,以保证英特尔的市场竞争力

那么当全新移动时代来临时,一直专注于复杂指令集的 x86处理器 无法对抗基于精简指令集的 ARM 处理器,最终导致英特尔错失整个移动互联网时代。

不过就算如此,现在的英特尔和它的 x86处理器 依然统治者整个 PC 领域。但是由于长期找不到新的增长点,业界普遍认为英特尔已经随着个人电脑时代的过去而进入中老年期。

IT 领域的罗马帝国:微软公司

对于整个 PC 时代来说,领导者只有两个:

  • 英特尔的处理器
  • 微软的操作系统

其中,英特尔拼命提升处理器的性能,而微软则拼命压榨处理器的性能。当时的行业内还有一句话来调侃这件事情: 英特尔 CEO 安迪·葛洛夫 给的,微软CEO比尔·盖茨 都会拿走

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定律:安迪-比尔定律

安迪-比尔定律:新软体总将耗尽新硬体所提高的任何计算能力

大家应该都遇到过一种情况

如果你不更新手机系统,那么你的手机使用起来还是很流畅的。而如果你每年都更新了手机系统的话,那么你会发现你的手机会越来越卡顿。

而这个就是 安迪-比尔定律 的体现。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要涉及到另外一个 IT 定律,那就是 反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每 18 个月,芯片的性能会提高一倍,价格则会降低一倍

那么这就会导致一个问题 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和18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它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 这个就是 反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反摩尔定律 被称为 IT三大定律

而这三大定律在 微软 身上,更是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1981 年 苹果公司的事业正在蒸蒸日上,而当时的微软还是一个靠卖 BASIC(一种设计给初学者使用的程序设计语言) 起家的小公司。这一年在硅谷的帕珀蒂诺市苹果公司总部,乔布斯举办了个人电脑领域的技术大会,同时乔布斯做了一件让他非常后悔的事情,那就是 邀请了微软的比尔盖茨

image-20230214150002403.png

在会议中,乔布斯演示了为后来苹果设计的图形界面系统 GUI,令当时刚刚拿下 IBM 订单的比尔盖茨震惊异常。比尔盖茨立马意识到 这将是未来的趋势。所以比尔盖茨为了学习这种 GUI ,答应为苹果开发三款应用程序。

164b67c541410e2a3fe7c0f9.jpg!800.jpg

但是因为苹果公司起步较早,所以微软为了赶上并且超越苹果,一共做了三件事情:

  1. 比尔盖茨兑现了对苹果的承诺,为苹果开发了三个应用程序
  2. IBM 合作,一起开发新的操作系统 OS/2
  3. 微软在低调的 学习 苹果,悄悄的开发 windows,并且在 1985 年1987 年 抛出了两个玩具板的 windows 1.0windows 2.0

但是如果仅仅如此,那么 windows 大概率也只能成为一个还算可以的操作系统,而不可能创建属于自己的帝国。真正让微软绝地翻盘的一次,是来自于 苹果一步 “致命的昏招”

我们知道苹果的系统向来以 封闭 为主,这为苹果带来优秀的用户体验和大量的利润。但是这也意味着苹果的系统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 “大众化” 的产品,而这一点在当年的时代,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微软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以近乎免费的价格把操作系统提供给了 PC 制造商 们。以此抢占了大量的用户。更重要的是,有了用户的支持,微软就等同于和苹果打了一场 “人民的战争”。

同时,微软和英特尔合作,微软开发软件,英特尔开发硬件,以保证硬件和软件的同步发展。但是反观苹果,硬件和软件一起做,虽然保证了极佳的用户体验,但是很多计算机一经推出,速度就已经落后了。

这个基因深深地刻在了苹果的骨髓里。M1、M2 的推出证明了苹果依然坚持硬件和软件同步发展的策略。

至于微软和苹果之战的结果,咱们会在下一篇讲解苹果公司的时候再去说。

除了苹果之外,微软在它的崛起之路中打败了无数的对手,其中最艰难的应该就是和 网景公司 的浏览器之争。大家别看现在的 IE 这么难用,在当年那可以一度拥有 90% 市场占有率 的优秀产品。其中的具体细节,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下《创业维艰》,咱们这里就不去细说了。

s28007966.jpg

而微软战胜对手的方式,其实和现在国内的某家公司非常像,那就是 抄袭和免费。为此微软没少和其他公司打官司,微软为自己的 侵权和垄断 共赔偿了 超过一百亿美金的巨款。

微软在它的崛起之路中,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一直都是所向披靡,整个硅谷没有一家公司可以阻挡微软前进的脚。

直到遇到了另外一家同样伟大的公司 Google 和 乔布斯回归之后的 苹果,才被阻击在 互联网和移动设备 之外。

不过哪怕如此,微软依然是现在最大的 IT计算机公司 之一。甚至在 2018 年 微软的股价超过苹果,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IT 企业

科技产业的时尚品牌:苹果公司

说起苹果公司,大家想到的第一个人应该就是 史蒂夫 乔布斯 了。乔布斯与比尔盖茨都是出生于 1955 年,乔布斯是 1955 年 2月 出生,比 比尔盖茨 大了 8个月

image-20230212121129992.png

乔布斯被称为 时代教主,一生主要创建了三家公司 苹果公司NeXT公司皮克斯公司(Pixar)。其中最为人关注的其实还是 苹果公司

1976 年 乔布斯等三人在车库里创建了苹果公司

image-20230212122143589.png

并于 1984 年 创建出了第一款普通老百姓买得起,拥有交互式图形界面并且使用鼠标的个人电脑 麦金托什

image-20230212122328821.png

自此,苹果公司发展顺利。到 1985 年 苹果公司拥有 4000 名员工。股票市值高达 20亿美元

但是接下来,乔布斯遇到了别人一辈子可能都遇不到的两件事情:

1 被别人赶出自己创建的公司 2 去鬼门关走了一遭(癌症)

1985 年 乔布斯被自己亲手招来的 CEO 约翰 斯卡利 赶出苹果。这一年,乔布斯 30岁。很多人 30 岁 都不一定能拥有自己的公司,但是乔布斯却已经被自己创办的公司开除了。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在那个时代,除了苹果公司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大名鼎鼎的公司 : 微软公司

失去了乔布斯的苹果,在计算机领域被微软打的节节败退。差一点就被卖给了 IBM 和 太阳(sun )公司。没有卖给它们的原因是因为,这两家谁都看不上苹果。

直到 1996 年,苹果公司请回来了乔布斯,来挽救这个 “底下有个大洞的船”。

乔布斯先是精简苹果业务线,后创造 ipod 统一了音乐播放器领域。 后又推出 Iphone、IMac、Ipad 等产品,整个过程被作者称为 i 十年

image.png

至今,苹果已经市值 2.4 万亿美金,一度成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

苹果公司的兴衰与创始人乔布斯的沉浮完全重合。整个周期可以分为三部分:

  • 苹果创建之初,开发的 麦金托什 是它的第一个发展期。
  • 乔布斯离开苹果的 10几年间 苹果公司几乎到了被人遗忘的地步。
  • 直到乔布斯再次归来,苹果得到了再生和升华,并在乔布斯生命的最后达到了辉煌。

《浪潮之巅》中提到了乔布斯送给年轻人的两句话:“永远渴望,大智若愚”

纯软件公司的先驱:甲骨文公司

如果大家接触过数据库的话,那么甲骨文和它的 Oracle 数据库 应该是非常熟悉的才对。

和其他公司的创始人不同,甲骨文的创始人 拉里·埃里森 33 岁 才开始创业,直到 1981 年 埃里森 37岁 的时候才将公司改名为 甲骨文,从此开启了他的传奇之路。

image-20230213105933531.png

埃里森和乔布斯是很好地朋友,性格上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一度被称为是硅谷最有个性的两个人。

和乔布斯与比尔盖茨的低调不同,埃里森行事非常高调。

比如:

埃里森曾经看中了邻居的海景房,想要购买,邻居不肯。

埃里森就出了 5 倍的价格(从 800万美金 涨到了 4000 万美金)把房子买了下来。

而甲骨文的崛起之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钻了 IBM 的三个空子:

1 上世纪60年代末,IBM 遭到反垄断调查,为了避免反垄断 IBM 开放了软件时长,埃里森得以利用 oracle 浸入数据库管理软件市场。 2 IBM 没有足够重视 关系型数据库,导致 oracle 可以在关系型数据库市场中长驱直入。 3 商业模式。之前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合同制”,也是就是 硬件+软件+每年服务费 的形式签订合同, IBM 就是采用这种商业模式。但是甲骨文的商业模式与众不同,它只售卖 软件,而不靠硬件和服务费生存。这就导致甲骨文可以更加专注的优化软件。

而甲骨文除了在商业模式上的领先之外,它还非常善于 收购。其实中最有名的一次收购当属 太阳(sun)公司

2010 年 甲骨文以 74 亿美金 的价格收了购太阳公司。当时的太阳公司有很多很好的产品,但是都没有带来真正的盈利。

623785CD-7F3B-42B1-AEA0-2FFDBD0A7867.jpeg

比如,大家所熟知的 Java。它虽然在业界被广泛使用,但是因为免费,所以并不能赚取利润。

但是 java 到了甲骨文手里之后,就被玩出花来了。

当时的 GoogleAndroid 系统,因为使用 JAVA 作为编程语言,却没有付过钱。所以甲骨文一直诉状把 Google 告上了法庭。

官司一直打到最高法院,最终 2015 年 最高法院承认了甲骨文在 JAVA 上的版权。

后来 Google 为了避免 JAVA 的版权问题,在 2017 年Google I/O 大会 上宣布 官方正式支持将 Kotlin 作为 Android 开发的一等语言。 从而逐渐摆脱 JAVA 的束缚。

目前甲骨文市值 2500 亿 美金,是全球最大的数据库软件提供商。

互联网的金门大桥:思科公司

思科是目前世界上排名第二的通信设备制造公司(大家可以猜猜第一是谁 ????)

思科最初以 路由器 起家,但是要说思科的真正腾飞反而不是在创始人时期,而是 约翰·钱伯斯

image-20230213114233281.png

钱伯斯管理思科的方案主要有三个:

1 分钱:思科公司把 40% 的雇员期权 分给了公司员工,这个比例在当时的美国公司中是绝无仅有的。 2 无条件满足客户的需求:钱伯斯虽然不是技术出身,但是他总是会很耐心的听取客户的意见,并进行实现。 3 修改公司结构:钱伯斯把层级森严的树形结构,改为扁平化的网状结构。这种管理形式在 Google 被真正的发扬光大。

思科公司在钱伯斯的带领下,一度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公司。直到它遇到了 来自中国的华为

image-20230213115313659.png

华为公司成立于 1987 年,比思科晚了 4年。并在 1994 年 开发出了国际先进水平的 C&C08程控交换机

image-20230213115228958.png

1998 年 ,华为为了走向国际,花费 40 亿人民币的巨款 专门请到了 IBM 的顾问来手把手的教授华为管理经验。最后华为的管理经验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v2-3249f3289344319ae6f31db5212bf7cc_1440w.webp

2005 年 任正非作为创造者和巨人,被《时代周刊》评为世界上 100 个最有影响力的人。

而现在属于思科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反观华为,不仅在通信领域不断获得成功,而且及时通过进入智能手机领域,避免陷入增长的困境。华为不仅成为了中国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 IT 公司,也称为中国制造品质的象征。

英明不朽:杨致远、费罗、雅虎公司

说起雅虎,现在很多小伙伴可能都已经比较陌生了。但是在 2000 年 左右 时,雅虎的名气甚至超过了现在的 Google

雅虎成立于 1995 年,上市于 1996 年1998 年 成为世界最大的互联网公司。2005 年 投资阿里巴巴,最高时拥有阿里 40% 的股份。

2006 年Google 超越,从此一蹶不振,2017 年 被彻底拆分收购。所持有的阿里股份被放到了一个新的公司中,命名为 Altaba (阿里他爸)

雅虎的整个生命周期或许比较短暂,但是对整个互联网的贡献却是巨大的。这个贡献指的不是创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门户网站,而是为互联网这个行业制定了规则: 开放、免费和盈利

互联网在雅虎出现的前十年就已经存在了,最初由美国自然基金会出钱,为美国大学的教授和在校学生提供的特权。

这就导致互联网上的内容少的可怜,并且需要按照搜索的次数进行付费。

当时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电机工程系两个博士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为了帮助自己和同学可以在互联网上快速获取信息,所以为互联网做了一个 分类整理和查询网站 的软件,这个软件被放到斯坦福大学内免费使用。这就是雅虎的前身,而这两个博士生就是雅虎的创始人 杨致远大卫·费罗

image-20230213142803140.png

image-20230213142858971.png

雅虎通过 用户免费访问,广告商付费露脸 的方式,快速崛起。而这种模式的成功,为全球互联网公司树立了榜样。各种每户网站开始相继出现,从*、学校、公司、个人都在自建门户网站。互联网内容的几何式增长,使人类真正进入到信息爆炸的时代。而雅虎就是其中的王。

一个公司的从诞生到衰亡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就像人的生命由生到死一样。随着雅虎被彻底拆分收购,这个曾经的王者也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雅虎的结局并不美妙,但是杨致远和费罗开拓了互联网免费也可盈利的这种商业模式,却可以永载史册。

社交网络和 Facebook

人天生是通信的动物,而社交网络是今天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通信手段。

和我们在新闻中看到的 马克·扎克伯格 不同, 真实情况下,这位 FaceBookCEO 成名之路并不光彩。

image-20230213154246833.png

当年还在哈弗大学上大一的扎克伯克收到了来自两位同校师哥 温克夫斯兄弟 的雇佣,去做一个叫做 “哈弗联系” 的网站。但是在扎克伯克去干活之后,这两兄弟又跑去参加划船比赛的训练了(如果在当年举办一个“最后悔的事”评选比赛,这两兄弟肯定能够上台领奖)。

image.png

到了 2004 年,那一年 20岁的扎克伯克上线了一个名叫 The Facebook 的社交网站,给哈弗的本科学生进行使用。

image.png

The Facebook 一上线就大受欢迎,很快年轻的扎克伯格一个人就忙不过来了,所以他找到了一个巴西富商的儿子 沙弗利 负责网站的商业运行,并拥有公司 30% 的股份。

image-20230213155502257.png

但是沙弗利这个人并不是很懂做生意,真正让扎克伯克完成第一次蜕变的是 肖恩 帕克

image-20230213155608530.png

帕克给扎克伯格提了两个很好的建议 :

1 到硅谷去:因为只有硅谷才可以得到足够多的风险资金 2 The Facebook 改为 FacebookThe 这个单词通常表示具体的某一个,而不是随便的一个。但是对于一些独一无二的专属名词,则不需要用到 The。把 The 从公司名中去除,从而让 Facebook 成为一个专有名词。

到了硅谷之后,扎克伯格遇到了让他发生第二次蜕变的人,那就是 彼得·蒂尔。彼得·蒂尔为扎克伯格进行了第一次的天使投资,并且为扎克伯格在商业上进行了很多的指导。比如 如何让沙弗利出局

image.png

彼得·蒂尔是 PayPal 的创始人,同时也是 PayPal黑帮 的缔造者。具体可查看 《支付战争》

image-20230213160325634.png

沙弗利 并没有跟随 Facebook 来到硅谷而是远在纽约。在彼得蒂尔和帕克的建议下,扎克伯格通过 变更注册地,削减股权的方式,成功的让沙弗利失去了对公司的控制权。

沙弗利 出局之后,接下来就是 肖恩 帕克2005年8月,帕克在一次私人聚会上,警察突然带着搜查证和专门寻找毒品的猎犬进行上门搜查。并最终成功找到了毒品。最后,由彼得蒂尔出面,劝说帕克离开 Facebook。至此扎克伯格完全掌握 Facebook 的大权。

最后一个就是 彼得蒂尔。在商业中彼得蒂尔偏向保守,而 Facebook 的董事会非常激进,这就导致彼得蒂尔一直是董事会的攻击对象。扎克伯格虽然从未对外公开表达过他对彼得蒂尔的看法,但是最终在内外压力下,彼得蒂尔还是离开了 Facebook 的董事会。

对于 Facebook 而言,大家绝对不要把它想象成一个简单的聊天软件。Facebook 是一个平台,截止到 2010年,已经有各种开发者为 Facebook 提供了大大小小 55 万种服务,使得 Facebook 称为世界上成长最快的,人数最多的虚拟世界。

这种打造虚拟世界的基因,在扎克伯格的心中一直被保留了下来。 2021年10月28日 扎克伯格宣布 Facebook 改名为 Meta,意在 面向未来 。主攻 虚拟现实、元宇宙 等产品。

挑战者:Google 公司

我们把 Google 公司作为咱们整篇内容的压轴者出现,是因为 Google 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一直都是 创新、开发、技术 的代名词,也一度是各位程序员心中向往的 “圣地”。

之前我们在说微软的时候提到过:“微软依靠抄袭和免费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一直都是所向披靡,整个硅谷没有一家公司可以阻挡微软前进的脚步。” 直到遇到了 Google

接下来咱们介绍 Google 将从三个方面进行。

  • 招聘人才
  • 永不作恶
  • 不断挑战

招聘人才

Google 是全世界对人才最为重视的公司之一。

Google 认为 杀鸡一定要用牛刀。 一个中级水平就能完成的事,那么如果找一个高等水平的人来做,一定会做的更好。Google 内部一直在贯彻这种 “瑞士制造” 的指导思想,称其为 Google 制造

瑞士制造:象征着高品质和高标准。

那么为了保证这种 Google 制造的标准,所以 Google 招聘人才的方式非常特殊,通常会采用一些谜题的方式来完成初步筛选。比如:Google 曾在公司附近的 101号高速公路,打了一个大幅招聘广告

image-20230213171233943.png

这是一道谜题,能够解开这个谜题的人就可以进入 Google 的招聘网站。

另外 Google 内部非常推崇 工程师文化。就拿产品经理这个岗位而言,其他的公司都喜欢招一些名牌大学的 MBA,但是 Google 更喜欢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博士来当产品经理。因为这样更容易和工程师沟通,并且 Google 非常相信工程师们的创造力。

永不作恶

“不作恶(Don't be evil)” 在 Google 内部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也是 Google 所倡导和坚持的东西。

Google 的不作恶,大体可以体现在两个地方:

1. 正人君子

2002 年 除了微软的 MSN 之外,其他的所有门户网站都在使用 Google 搜索。只有微软还在坚持使用 Inktomi 的产品。当时的 Inktomi 非常惨,市值仅为巅峰时期的 1%

如果当时 Google 收购并且关闭 Inktomi,那么 Google将轻而易举的垄断整个搜索市场。身在硅谷的 Google 知道很多硅谷公司深受垄断导致的恶意竞争之苦,大家希望通过和 Google 合作来反抗垄断。

如果 Google 采用这种虽然合法,但却是恶意收购的手段来清除对手,将令整个硅谷失望。

所以,Google 宁可让雅虎将 Inktomi 买走,并成为自己的对手,也没有做损人利己的事情。

Google 的这种做法得到了很多的公司尊重,并在日后得到了巨大的回报。

后来,当 Google 退出自己的软件下载工具时,很多软件公司都对 Google 进行了配合。

这样 Google 在整个 IT 领域,除了微软之外,没有任何大公司与它为敌;而微软在整个 IT 领域,几乎没有一个大公司朋友。

2. 客观与公正

Google 的核心收益主要体现在搜索广告上,但是 Google 的算法虽好,也总是由不足的地方。

针对这种情况,最简单的方式就是 人为调整搜索结果。这也是当时很多搜索引擎都在做的事情。

但是 Google 认为:一旦开了手工调整搜索结果的先例,那么以后难免不会出现按照个人的好恶对网页进行主观排名的情况。长期来看,这会使搜索引擎失去公正性。

所以 Google 宁愿花费巨额的人力和财力,不断改进搜索排名算法,也不愿意采用人工这种影响客观与公正的事情。

不断挑战

纵观 Google 的成长经历,其实不断是以 挑战者 的身份出现的。它不仅在技术和商业上不断挑战比自己强大的公司,更在理念上挑战传统。

Google 早期,主要以搜索服务为主。但是搜索服务对用户是没有粘性的,所以 Google 非常担心当时比自己大的多的雅虎和微软蚕食自己的市场。但是 Google 而是通过进攻取胜。

2004 年,Google 直接推出了自己的电子邮箱服务 Gmail,存储容量高达 1GB,是当时雅虎和微软的 200倍。并且完全免费,以此迅速成长。

同年,Google 又推出了地图服务 Google MapGoogle Map 通过卫星照片,将传统的电子地图和卫星照片结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地球上每个地点的真实、三维俯视图。

其它还包括与微软的 office 办公软件之争、ChromeIE 的浏览器之争。与苹果的智能手机之争。与 Facebook 的社交产品之争 Google+,这些咱们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具体内容可看《浪潮之巅》。 本篇文章引入大量《浪潮之巅》的内容,稍后会发布视频版